同在一个班学习,有的学生学习好,考试成绩高;有的学生学习差,考试成绩低;同一个学生,有一阶段学得不错,成绩也节节上升;有一阶段学得很不顺,成绩也下滑得厉害。那么,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以为,离不开这五个因素:能力、思维、经验、知识、心态。在这五个因素中,能力、思维、经验和知识属于硬件因素,心态属于软件因素。下边笔者一一细说之,以期给广大考生有所助益。
1. 能力。这是考试取得成功的硬件设施、根本保证,也是近些年来,考生作答高考试题的根本要素。但是能力的获得却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考生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比如拿语文学科的阅读能力而言,考生要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必须有长期坚持不懈的阅读实践做支撑。可以说,在这个方面,不论你是一个聪明的学生也好,愚钝的学生也罢,没有长期坚持不懈的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没有多大的差别。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去读、不间断地去读。这样,阅读能力才有可能变得强起来,语文考试成绩也会跟着高起来;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语文如此,其他各科同样是这样。所以,考生要想提高自己的成绩,除了扎扎实实的去学习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2. 思维。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考生题答得如何,硬件之中除过能力之外,接下来就要算思维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思维能力强,考生在面对任何一种类型的题的时候,都容易上手,容易理解;二是因为考题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试题虽然大体上有规律可循,可具体到操作层面,须考生灵活运用相关规律和相关答题策略。这里,有时候确实很难找到一个能够应对各种题型、各种情况的万能模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考生的思维能力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思维能力强,题就能答好;反之,则容易失分。
3. 经验。经验同考生做题量的多寡密切相关:做<题多,积累的这一方面的经验就丰富,遇到类似的题目就能很快拿下来;做 题少,积累的这方面的经验自然就少,做起题来即使碰到以前做过的类似的题目也容易出错。因此,考生在一、二轮复习中,应尽可能多的多做些题,多积累些答题的经验。
经验有时候是考生的救命稻草,考生忽视不得。
4. 知识。笼统地讲,几乎所有的考题在作答的时候,都需知识支撑。但是,从近些年来高考命题的趋势看,单纯知识类的考题在不断减少;与此同时,能力类、思维类的考题在大幅度地增加。考生在答题的时候,要想靠死记硬背的知识把高考题拿下,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但是,这种命题趋势并不是说知识在答题中没有作用了,而是说知识在答题中的作用显得比较隐蔽罢了。换句话说,能力类和思维类考题考的不是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知识的灵活运用、隐蔽运用。因此,考生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紧跟老师步伐,在知识的灵活运用与隐蔽运用上多下功夫,如此,所学知识才会有用,考试也才会易得高分。
5. 心态。前面所述的能力、思维、知识、经验,本文开头已经说过均可看作是答题的硬件要素,而这里要说的心态却是答题的软件要素。为什么这么理解呢?能力、思维、知识、经验在答题中之所以是硬件,前面已多所述及,这里不再重复。这里重点说说心态何以是软件。
心态为什么被称作是答题的软件呢?
这取决于心态的性质。
考生心态稳定,乃至兴奋,答题发挥得就好,正确率就高;反之,心态不稳定,甚至沮丧,答题就很难发挥出考生正常的水平,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失常”。由此可见,心态在答题中的特点。它不同于能力、思维、经验、知识这些我们称之为的硬件要素。这些要素只要考生在复习中练到位了、掌握住了,它们在考生答题过程中就能直接派上用场,一般不会出现大的波动,或左右摇摆的情况;可心态就不是这样。你平时可能下功夫练过、调整过,可考试时,一旦受其他考生抗拒不住的因素的干扰,它就会发生上下波动,就会左右摇摆,就会干扰考生的答题。由此可见,将心态称之为答题过程中的软件因素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心态如此不可靠,那么,考生在复习、答题的时候有没有一些可以掌控心态的办法呢?回答是有的。
就复习阶段而言,重在锻炼自己心态的抗干扰性,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稳定性。锻炼的基本方法就是面对干扰尽可能地保持不关注、不动心。
就考试阶段而言,重在快速调整。即心态一旦有所波动,考生须尽快利用深呼吸,或注意力转移等平时掌握的一些小技巧,将心态恢复到稳定的状态。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论是复习阶段的心态训练,还是考场上的快速调整,意志在其中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考生意志力强,心态所受的干扰自然小;意志力弱,心态所受到的干扰也就大。因此,考生在复习阶段训练自己的心态时,不要忘了意志力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方面的训练对考生考试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平时复习时,考生不要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