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这些天,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一直是一个词:乡村小学。这里的乡村小学不是泛指农村的小学,如今农村的很多中心小学已经鸟枪换炮,不带一点泥巴的塑胶操场、装饰一新的楼房、四处点缀的美丽花园,比起城市学校来也差不了多少。我这里所说的乡村小学指的是那些处于僻壤,学生人数稀少,校舍破败,在艰难维持的那些村小,用行话来说叫做薄弱校。
前两天回老家的时候,又路过我们村小。当时上学的时候,还是一排排的大瓦房,比不上城里的高楼大厦,但是与农村那些偏厦和草房相比,就有点像皇帝的宫殿那般奢侈了。上小学时正是上房揭瓦的年龄,我们没少打过教室窗户的玻璃,没少和同学打得头破血流,好在那个时候,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是“放养”,家长和老师很少干预,随着我们的性子。这样长起来的孩子,反倒记着学校的好,记着老师的好,说起当年的某位老师,总是充满了感激和恭敬,不像现在,学校管得很严,老师很辛苦,反倒将学生弄成了自己的敌人,有关学校的记忆,全都是失败与痛苦。
在1995年“普九”的时候,学校里的平房都被挖倒了,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矗立起一座二层的楼房,升旗台也做了装饰,设施得到了提升,校容校貌有了明显变化。然而,随着学龄人口的减少,新建的学校用了不到十年的光景,就赶上撤点并校了,几十名学生连同几位老师呼啦啦一起去了邻村的学校,于是村小又变得空荡荡的。如今,围墙被拆掉了,操场用水泥打过,周围还摆上了几件健身器材,小楼重新经过装修,成了村里的文化广场。也算是物尽其用,多多少少可以抵消小学失去的痛感。
家乡小学的兴衰变迁,基本上就是一部村小发展史。随着中心小学等学校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加上城市化热潮,很多孩子跟随打工的父母到县城就读,村小日渐凋敝,甚至关门。这和经济发展有关,又和社会发展有关,撤点并校、关关停停,这不仅仅是教育的事情,更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
前些天,到一家村小检查工作。进了校门,楼上楼下已经看了半圈,陌生人进校,却不见一位教师询问,只有孩子们在教室内外嬉闹着。上课铃声响起了几分钟,一两个教室里还是不见教师的踪影,又过了一阵子,才匆匆赶到。在周末的时候,有家长投诉学校,说是在学校里孩子的手被门给夹了,要求学校及时处理,询问情况,刚好就是这家村小。还有一件小事,几位领导到基层检查工作,到了一家村小,正赶上一位老教师抄教案,教室里的标语也快要掉落了,于是,要求教委及时督促检查。说起村小,还有一次最难忘的调研。下午放学之后,我们赶到了学校,落日的余晖洒满校园,寄宿的二三十名学生有的跳着皮筋,有的玩着跳棋,有些趴在花园的边上写作业,几位老教师或坐或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们,脸上写满爱怜之情,犹如村里的老头或老太婆看着自己的孙子嬉戏。
这些事情赶到了一起,就让人心头放不下了。学生在学校里磕磕撞撞,也是难免的事情,孩子的天性如此,该有的教训还是要有。但是,上课铃响之后,教师不能及时走进教室,这是明显的管理漏洞,散漫时间长了,就成了陋习。村小因为规模小,教师配备有限,平均下来代课教师就是一个班一个人,于是就有了“包班制”,一人身兼数门功课,能够应付下来确实不容易,似乎抄写教案也是有缘由的,还有,教室里的标语每天都在师生的眼皮底下,订好粘好都是举手之劳,这个和学校层次没有多大关系,还是逃脱不了一个粗放。“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小学教师老龄化,实际上是村小教师老龄化,在坚守的,差不多都是五十岁以上的教师了,看着校园里那种爷孙式的师生,让人唏嘘不已。一切的散漫和粗放似乎又都可以理解,都可以原谅,能够在那样的条件下坚持下来,学校存在本身就是奇迹,我们还有理由什么再去苛求?可是,转念一想,打心眼里瞧不起自己,因为是村小就已经把自己排到了末位,自甘平庸,自我降低高度,会不会也是一些村小教师或者校长的想法?如果自己已经放弃了拯救,谁还能去拯救呢?更何况,村小的孩子也是孩子,他们和他们的父母也有对优质教育的期望。
在我的心目中,村小倒是最能从今天的教育困局中找到突破的一个层面。中心学校以上的学校要关注自己的考试成绩,要代替教委承担很多检查评比的任务,可能在管理上反倒放不开,缺少自我解放的勇气。更重要的是很多学校规模太大,教师很多,只能实行严格的层级管理,反而缺少教育所需要的那种温度和情感。而村小则不同,教师多来自于本地乡村,和学生的家长也很熟识,甚至很多家长就是以前学生,知己知彼,个性脾气一目了然,加之学生少,一个班就是十几个学生,无论管理还是上课,真正做到了“小班化”,其优势自然是大学校无法比拟的,个性化的教育倒是更容易得到实施。“船大顶风浪,船小好调头”,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灵活。
英国伊顿公学被称为英国最好的中学,以“精英摇篮”和“绅士文化”闻名于世。伊顿的宿舍修建的就像一个家庭的大房子,中间就是大客厅,50多名不同年级的学生住在一起,除了上课之外,起居、餐厅、体育、娱乐活动都以宿舍楼为单位,在课余,导师们也像家长一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和学生谈心、聊天,在这里每个人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做一个绅士。以学习知识的名义,使学生离开了家庭,来到了学校,然而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依靠知识来支撑的,更重要的是在学校这个小社会当中学会与他人的相处之道,同时也需要老师或者同学们情感上的共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村小倒是更像一个家庭式的学堂,除了传授知识,更容易在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起彼此信赖的人际关系,更容易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也算是村小的一条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