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小说以改ge时期shan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lei(聂)同学的分享
刚开始看到“人生”这个书名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本书会讲一个爱情悲剧,还是以农村的生活背景。书中的刘巧珍,地地道道的农民,家世好,人也美,就是不识字,没文化。但她对高加林的爱确是刻到骨子里的,从记事起高加林便成了她生活的全部,他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生活经历都是这个丫头一直关注的重点。从一开始刘巧珍的自卑以至于她只能对高加林的默默关注,看着高加林由农村到县城教书,从县城被革职回村。她的心情起起落落。虽然从高加林自己的角度看,他被迫下岗是一件很绝望的事情,但是对于刘巧珍这样一个小女子而言,心心念念的人回来了,不管是以何种方式回来,她都很高兴。并且他是直接下岗,这于刘巧珍而言,就是她爱情的开始。所以她选择了一个夜黑风高,诗情画意,好办事的时间地点,一举拿下了高加林。若不是提前看了书的简介,我真的会以为他们的爱情至少应该是坚定,有理想的。可结果他们的爱情就真的折在了高加林的理想中。刘巧珍不识字,但是他成为了教师高加林的恋人,为了加林,巧珍曾被满村人当成笑话,在他们面前刷牙,又曾被父亲打骂。总之,她为了爱一个人付出了这个女子所能付出的所有,甚至愿意为了他,让他离开自己。乃至最后高加林亲口说出与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她也从未怪过加林。只是默默离开。这就让我想起好多电视剧里的痴男怨女,真的就是虐得让人难受。但毕竟巧珍是一个善良朴实的人设,自然一切已经注定都是默默承受。相比于巧珍,让我觉得比较有对比的就是黄雅婷,一个有钱人,又有能力,放在现在简直就是一个独立女性,有收入,又有工作简直就是女子中的楷模。就是因为如此,就代表着她的爱情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所以她的爱情并不是那么的顺利。弃了前任后,与现任生活矛盾不少,但这都是小事,自加林再次没落之后,他们的感情自然就结束了。要是放在电视剧里面,他就是属于三六九等的角色,既没有拿到好的剧本,也不受观众喜欢。哪怕演技再好,都不会火起来。不过总言之,这所谓的爱情都是有一定封建思想在内的,人们都不足以自由。以至于有这样结局也是在所难免。不过实话实说,我是真的觉得高加林在爱情这方面确实很渣,伤女子的心,总归是不好的。
但是在自己事业方面,有理想,有能力,也是难得的一颗进步的心。当他被迫下岗之后,就感到生活已经绝望。本来还梦想着能升级打怪,结果一夜回到解放前,这事儿搁谁不难过,不绝望?但商场失利,情场得意并不是没有道理。刘巧珍妹子的出现让他的生活终于是渐渐回到正轨,渐渐的他又燃起了想出去的希望,叔父的回来就给了他这个机会,初到县城的他,就犹如脱缰的野马,尽情的在大草原里奔跑,他也在这县城干起记者,篮球爱好者的副业。那时候的他就想在事业中大显身手,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但是这追梦的道路上少了份赤诚,多了份虚荣。所以最后再次被遣回村里。果然,他又失去了一切,金钱,事业,爱情,名声等等。每一次都是这般,每一次冲得头破血流都想出去,并且都已经出去了,结果到最后都会被打回原形。回到村时,有些却早已是物是人非。不过上帝总归是上帝,待人待物永远都是一样的公平。关了一扇门,就会开一扇窗,关了这一扇窗,还是会开另一扇窗的。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了吧,他还是成了教师。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到结局我只觉得他就这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南柯一梦。尽管是南柯,可终究是一梦,梦醒了,一切也就到原点了。但现实中远远不会按照剧情发展。所以想到有很多人其实也不外乎就是这般,都感叹他这一生的岁月蹉跎,可世人也不过都是高加林。只不过不像他能回到原来的点罢了。
村里还有一个德顺爷,感觉他是全剧最有契机的一个人。就好比一部电视剧,总有那么一个人是剧中导演,对人生看得最透彻,时不时可以掌握一切,关键时期还可以开导主角,完成boss任务。所以这个人设必定是经过几十年的鉴定,有着别人没有经历,过着别人没有的生活。农村本来就应该有一种安静,惬意的,清早有山雾笼罩林间,早晨的太阳升起,带着一丝朦胧的光明。下午太阳西去,落日余晖。晚上便是满天繁星。想象在这样的风景里面,喝喝茶,下下棋,聊聊天。它不香吗?是的,它很香,但是这毕竟是站在读书识意的人的角度,在画者或旅行者而言,又哪里不会是靓丽的风景呢?在文人墨客眼中,哪里不都是可以变成文字,变成诗句的吗?乃至在农间劳作的人们,他们都能觉得民风淳朴。但是被当作风景的农村人民却只是觉得辛苦,劳作太辛苦,一天下来,身体上的劳累丝毫不会让他们去享受这美景,只想睡在炕上会周公。所以他们没有读书,没有知识,只知道上面政策说要劳作,那就劳作,说拿公分,那就拿公分。对于村里发生的事情也就是当笑话,到处谈之论之,有时候真的是在这上面可以体会到人多口杂的真正含义。其中却只有极少数明白事理的。德顺爷爷就是算是极少数中的一个,早早的撮合一段姻缘。虽然最后姻缘未成,他也十分惋惜。但是最后开导高加林,他到真是一把好手,能让人瞬间从失败中走出来。
小时候对于人与人之间,邻家与邻家之间相处的事情,从来都是亲如一家,但是在大人眼里,钉就是钉,锚就是锚,你今日与我不睦,他日我就与你不合。饭桌上一开口就是哪个邻居占了我的土,哪个邻居又不合我的意了。来得更急的就直接在饭桌上脱口大骂了。这些对于小时候而言,无非就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根本不值得一提。但是后来渐渐长大,才知道不管家,便不关家,一旦管家,事事都要争得自己利益不失。渐渐的也就变成了大人的样子。
说到这貌似跑题了,重点是想说书中的村民大多是没有读过书的,传统文化固然是好,可现代文明亦在进步,实在不该过于墨守成规。所以,要读书,要多读书,不能改变经历,也可以改变心境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