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有可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以大工业,军事工业为辅的伦理生态社会主义吗?
小农经济是再也回不去的。虽然科技的发展着实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但其实农耕时期的经济体制也有很多的问题。自由的农耕肯定导致兼并,兼并的结果肯定导致阶级分化,分化的结果必然导致剥削。中国的儒家文化解决不了兼并和剥削的问题,只能通过一定的阐释让兼并和剥削变得合理,让忍受兼并和剥削变得崇高,所以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以家庭为主体的社会伦理,其实质也就是服从,顺从于既有的不平等。
以家庭为单位的家长制,推而广之,就是族长制,这是氏族公社时期的遗留,儒家加以继承,所以儒家最早推行的是分封制,但是分封制导致的结果就是兼并、争夺和战乱。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样。然后法家的理论占了上风,就出现了郡县制。儒家也只能屈辱的接受,郡县制已经是对族长制的挑战。从秦汉到近代的发展,其实一直都是郡县制与族长制的较量。汉代文景时期的削藩,魏晋以来的对士族的打压,科举制度的兴起和完善,清代的改土归流等等,都是郡县制对族长制的挑战。所以儒家的家长制和家天下一直是被诟病,也没有完全占上风的。
特别是宋代理学家将儒家的思想理想化和哲理化之后,所有的农耕文明看起来就完美无缺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在封建的太平盛世也经常有人造反,经常会有人无家可归,也会有饿死人的情况发生。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是没有土地的赤贫的农民,饱受剥削。交通不便,知识匮乏,科技不发达,使得当时的人心中并没有完全建立儒家的理念,更多的依靠的是道家和佛教的鬼神观念来支撑精神。什一税被认为是比较合理的,但是这是上交给国家,并且往往实行不了,都是在百分之三十以上,佃农还要给地主交税,往往入不敷出。
这就是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也是明代张居正改革税制的原因。看似热闹繁荣的北宋,其实民间已经苦不堪言,所以就有了王安石的青苗法;农民交的税不够国家体制的使用,就有了新的税制,其实质是增加人们的税负。繁重的赋税和剥削,必定导致无业农民的产生,无业的农民寻找出路的结果,肯定是脱离农业,于是手工业和工业产生了。也就是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来从事劳。就像现在,为什么从事农业的人很少,却依然有饭吃。让大家重新回归农业,根本是不可能的。每一种生产方式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疯狂扩张的时期。当初,农业文明初期,还刀耕火种呢,直接防火烧林,以获得耕地;工业文明的初期,肯定会无限制的扩展和排放废水废气。
所谓食品,其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粮食品种也不断地被发现,然后添加到人类的食谱中。将来会有新的粮食品种。其实我觉得,转基因正是代表了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恐惧,转基因其实可以分为人工转基因和自然转基因。遗传变异随时发生,人们恐惧的是人工导致的变异,也就是基因链的改变。其实自然界的转基因也是很强大的啊,要不然现在哪里有这么多的物种啊,然后因为环境的改变好多物种都消失咯,优胜劣汰,人类之前也肯定有无数的物种灭绝。撒哈拉从热带雨林变成沙漠绝对不是人为的结果,比如恐龙的灭绝,也不是因为人为的环境破坏。自然法则本身就是残酷的,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转基因也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其实折射出人类对食品的更加精细化的要求,以往农耕时代是不停的探索什么可以吃,从自然中寻找。现在人们自己创造而已;化肥农药的问题,也只是发展初期的问题,需要科技的进步来解决;转基因也说明了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对食品的更高的要求。
那现在土地越来越少,房地产业发展,工业发展危机到农业……如何解决?工业初期的野蛮扩张,然后就是有秩序。房地产的发展是表象,关键是有人住,需求侧会让它的发展受到限制的,不会无限制的发展。
可以借鉴以前的优秀的有活力的制度和文化,但是发展不可能会倒退。从短时间内看,机械化大生产取代的人工的出路,在于服务业,比如现在兴起的流通、金融、餐饮等等;从长远来看,以后人的定位和财富的创造,在于从生产力中解放出来之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贡献度。吃穿住用行只是基本的需求,人类还有其他高层次的需要,需要大量的人来付出劳动。
历史是循环发展的吗?历史事件有可能有相似性,但是历史肯定不会循环。时间在一定的空间中单线向前发展,不可能会形成一个圆,然后循环。给人的历史循环的假象,其实是历史发展中的忽左忽右的问题,也就是马克思的否定之否定。就像一只船,一会儿偏左,一会儿偏向右,其实长远来看,还是一直向前。
利用危机和灾难往往能说服人,告诉别人前面是光明的往往不能说服人。所以,当初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严重不足的时候,宗教成了人们精神的支撑,宗教感化信徒的方式,其实是灾难、罪恶和救赎。当人们对未知的将来充满畏惧的时候,宗教和迷信就又开始盛行了。
总之,未来有可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吗?假如孩子已经从温暖的没有风险的子宫里生出来,还怎么能回得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