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优秀的企业家杨惠东先生,挑灯夜战、日积月累的《岁月随感录》散文集终与读者见面了。拿到散发着墨香的新书,感知他工作之余对文学的眷恋,对柴米油盐的观察和思考,对文学梦想的上下求索,对人生哲理的思怀与诠释。
杨大哥年长我十多岁,曾经是民革莲湖区副主委,经营一家西北数一数二的高密集生产型企业。是我生活中的知已,工作当中的导师。由于我们都共同酷爱文学,又在一起上课学习,自然共同话题很多。
有幸参加新书发布会,第一个让我发言,真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他热爱文学,工作生活都很浪漫。上课之余还不忘美化生活喝上两口五粮液,这也是我最羡慕的地方。
其实,生命只有一次,日子是自己的,愁也好,乐也罢,太阳依然每天从东方升起,江河照样奔流入海,我们为什么不像杨大哥采菊东篱下悠然看南山,遨游在文学的大海中。
文学不同于经商,它是高尚的,也是纯洁的,惠东大哥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又出了第2本新书,我想一定是他在历史长河中有所思有所想,似乎要对读者诉说着什么?
文学为什么如此让人痴迷,因为文学是神圣的,这种神圣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与认知,来自对生命的观照与思考,来自对灵魂的拷问、淬炼与提升。
民革西安市工委王选主委在发言中讲到:杨惠东是个颇为执着和勤奋的人。说他执着,是因为但凡他想干的事、不管困难多大,就一定要干成而且必须干好,就像他创业办厂、资助残疾人就业一样。说他勤奋,是因为在他这个残疾人占多数的厂子里,其工作量和困难之大可想而之。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不遗余力的挤出时间。
作者洋洋数十万字的《人生往事》和《岁月随感录》,其精神之难能可贵,是一般人望尘莫及的。杨惠东是个品德高尚的人。纵观他的前半生,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创业到现在,无不彰显其具有坚定而清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局观和人生追求,充满了为国解忧、为民谋利、为残疾人去愁的高风亮节。
他为人正直善良、爱憎分明,处事思维敏捷、客观公正,对工作细致入微、积极热情,其优秀品质在本书一览无余。综上所述,他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并受到省市政府、中国残联和民革中央的表彰,也就不足为奇了。
文学也是有门槛的,这种门槛很低也很高,很低是指任何人都有热爱文学、从事文学创作的权利;很高是指成就一部优秀的作品,需要作家生活的历练与人生的经历。特别是企业家能够在百忙之中爬格子更需要强大的毅力。
白落梅曾说过: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喧嚣,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忙碌的人生,都渴望能在弥漫风烟的路上,寻一隅安然清宁的净土,在那里有澄澈明净的天空,有一路繁花的馨香,有一路相随的温暖。
而作者情愿放弃安逸的生活,已到退休年龄还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笔耕不辍,把他的人生感悟奉献给读者,这是他的胸怀与格局,也是他对人文情怀的演绎,更是一个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
最后分享的重要嘉宾是西安著名学者商子雍老师,他说,你能坚持不断的读书就是思考的三个层次,你读书你思考,你进步。我最快乐最舒服的时候一定是读书的时候。你读书后写一点长长短短的文字,和思考后的所得所思所悟和文字表达想和更多的人分享,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善行。
我们为什么要写文章和我们为什么要说话这两个问题,其实是物质和精神的问题。不能交流是只有物质没有精神,能交流也能写文章是即有物质更有精神。西方有一句俚语,二个石子在磨光另一颗石子的同时,也磨光了自已。交流的目的也是一样,在交流中双方都有收获,这对于我们企业家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存法则,更是企业家精神追求的最高法宝。
当下,我认为企业家写书立传不是潮流,而是除了财富以外精神层面的提升,是自我实现的榜样。我们老去的不只是岁月,还有颓丧、迷茫、消沉、彷徨、孤寂。
文学爱好者可以尽情彻底地解放皮囊与身躯,让精神次层像骑士般豪迈奔驰在辽阔的大地上,当你经历了狂风暴雨的洗礼,然后涅槃重生,《岁月随想录》是杨大哥送给自己最好的一份成长礼物。
最后,我想说,出书的意义是自我实现的一块基石,踩稳了这块基石,你会攀爬到人生这座大山的更高处,用心血诠释生命末端的意义,挑战人生永不停息的精神追求。
原创文章 转载请说明出处
何崇秋 2022,6,26于西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