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孔子說:「衹有具備同理心的人,才能正確地愛人,正確地厭惡人。」
2,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孔子說:「一個真的具備同理心的人,就不會故意害人。」
3,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孔子說:「人會犯什麼過錯,看他物以類聚的一夥朋友就知道。觀察人的過錯,就能明白他們的同理心何在。」(本章談人必須謹慎交友)
4,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孔子說:「沒有同理心的人,不能長久處在貧窮之中,也不能長久處在享樂之中。」
5,「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从来没有具備同理心的人會不顧自己的父母,从来也没有重視道義的人會不顧自己的組織。所以,大王開口應該说仁义就夠了,何必一開口就说利呢?
6,「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 」
古人所以道德能超过今天的人,没有别的原因,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同理心而已。如今大王您能够憐憫动物,却不能够憐憫老百姓,又怎麼會有這種道理呢? 称一称,就知道轻重;量一量,就知道长短,东西就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好好稱量一下吧!
7,《论语》(主題:什么是仁?)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如有人能让所有百姓都得到恩惠,又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怎样?可以算是仁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了!尧舜都担心自己做不到!所谓仁,其实只是同理心而已,自己希望尊严,就想到别人也应该有尊严;自己希望幸福,就想到别人也应该幸福。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行仁的方法。”
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
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問:「子路的品行到達了仁的境界嗎?」孔子說:「不知道。」
堅持再問。孔子說:「子路可以做大國的國防部長,但我不知他是否真的時時刻刻具備同理心。」
「冉求怎樣?」
孔子說:「冉求可以當大城市的市長或大家族事業的管家,但我不知他是否真的時時刻刻具備同理心。」
「公西赤怎樣?」
孔子說:「公西赤可以當外交部長,但我不知他是否真的時時刻刻具備同理心。」
以上是台大历史系吕士浩教授在未讲完的每日日课《论语》中,已经讲解的部分课程里,给学生关于孔子说到同理心部分就有这么多。教授说:知人之才易,知人之德難。才華是一種能力,而道德是一種選擇。所謂仁,其實就是推己及人,表现为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