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去年开始,朋友 @乌云装扮者 在微博发起了一项名叫 #追云计划# 的活动,请大家拍下天上的云。
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3000 多人在#追云计划#话题下上传了几万张云彩的照片。
这些云来自于你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任何地方:南京的上班路上、曲靖的傍晚、克拉玛依的荒漠、哈德逊河边、日内瓦湖畔。
世界各地的云。让人觉得美又自由。
发起活动的 @乌云装扮者 是我在《智族GQ》杂志工作时的同事,一位因“年轻并出色”而小有名气的杂志编辑。
他曾经为能留在中国一流的杂志工作而付出巨大的努力,并做出不错的成绩;他创立了乌云装扮者这个账号,用自己的眼光展示世界;然后他离开杂志行业,退掉了北京的房子去长期旅行;他创业了;他把自己从南方小城走到现在的经历写成书出版。
有正向的人生追求,又没有年纪轻轻就套在自己身上很多规矩,不被房子或社会地位拖累,不会显得局促而迈不开脚步。
——就是人们想象中年轻人应该有的样子。但又是在现实的年轻人中并不多见的样子。
美又自由。就是他和他的#追云计划#给我的感受。
我从他身上感受到:别让目的地成为你出发的理由,可能是更说得通的人生哲学。
二
乌云装扮者的朋友圈封面图,是安·兰德的一句话:
为了将事情做好,首先你得喜欢做这件事,而不是喜欢这件事情的结果。
要是人在年轻时就早早认同这句话,真能省去不少痛苦。
有一类痛苦是这样的:这项事业我虽然有兴趣,但前景不够好;为了人生长久的幸福,先别想其他,努力赚钱,拿到户口,在 30 岁之前买房;我虽然有选择单身的自由,但那些走入婚姻的人显得更有安全感。
非常典型的,结果导向带来的痛苦。人们在决定是否做某件事、是否进行某项人生选择时,只根据它的目的判断,而忽略了事情本身。
我们当然可以为了某个具体的目标而行动。但如果总体上,你的每一次出发都只为了目的地,会把你的每一次“努力”变成“忍受”。
人生是无法只靠忍受过活的。我们常说埋头赶路时,不要忘了抬头看天。
不是因为看天是种休息,而是我们需要通过看天,来不断进行再校准:自己现在在做的事,到底是因为“应该”,还是因为对得起自己。
三
别让目的地成为你出发的理由,这句话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不要低估你一路走来的路程。
新世相有位读者叫安吉,典型的“尖子生”模式,成绩优异也够刻苦,毕业后拿到了某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 offer。完成了她小时候的人生想象:高跟鞋、一字领、珍珠耳环和 Prada 手袋。
有次她在洗手间听同事说起:“安吉是哪个?每天在跑步机上看材料的女同事太多了。”
非常丧气。“你觉得自己混出来了,也不过是另一个每天穿素色套裙上班的乏善可陈。”
几乎每个人都有类似的体会。我们其实过上了多年前自己期望的生活,甚至比期望得更好。但处在此时具体的生活里,你发现“不过如此”。在前面等待你的焦虑也一点没少。
很多人生目标都是这样:付出巨大努力到达了终点,会发现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美好。
不是目的地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处在起点时,你附加了太多浪漫化的想象。
关于这一点,乌云装扮者也说过一句话:焦虑只是比成长到得更早一些。(他还是挺多金句的)
别因为现在的焦虑,否定了你的成长。和继续向前走的可能。
四
写《等待戈多》的贝克特曾说,“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最终要去哪儿可真好,它总能打消你真正动身的念头。”
不用急着树立过于远大的人生目标。有时目的地太远,远到不可能,反而迈不出步子。
出发的理由不一定非得是走到最远,也可以是看到最多。
人生并不是只有一个比赛、一条终点线。
我们根本不需要目的地。前行本身就是正义。
读后思考:
你出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