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关于勤奋
1.二宫尊德只是一个农民,既没有学问又没有财产。16岁时父母双亡,被寄养在伯父家里。作为一个佃农,他从早到晚辛勤劳作,只有夜里可以支配自己的时间。他渴望学习,挑灯夜读。但伯父却责骂他浪费灯油。他无法在夜间读书。尽管如此,尊德却不愿放弃学习。凌晨披星夜间戴月,拼命在田间工作,他在上山砍柴割草的路上坚持学习。
2.当他和大名诸侯那些高官们一起在宫殿上朝时,他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竟是那么高贵典雅,以致让人误认为他出身于豪门贵族。作为一个普通的农夫,二宫尊德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礼仪方面的教育训练,只是一把锄头一把锹,每天从早到晚在田间劳作。但却因此把自己的心灵磨炼得如此清澈。就是说,人通过拼命工作,不仅可以得到生活的食粮,而且可以磨炼自己的心灵。通过劳动可以“塑造人的心灵”这个事实,我认为,对于现代人而言,特别重要。
3.劳动本来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了取得报酬。特别是在贫穷的时代,干活、勤奋工作就意味着抑制自己的欲望——想休闲、想偷懒、想玩乐这样的欲望。克制这类欲望,作为结果,就是锻炼自己的心志。
4.佛陀在“六波罗蜜”中强调了“精进”的重要性。我也把认真工作理解为“锻炼心志、塑造心灵、达至开悟的过程”。就是说,辛勤工作的人不仅可以获得生活的食粮,而且能够抑制自己的欲望,锻炼心志、净化心灵。劳动具有如此重要的功能。正因为忘记了这一点,现在的社会才会混乱,才会荒芜。
5.劳动的意义如果仅仅是为了吃饭,那么到了富裕时代勤奋的意识就会逐渐淡薄,因此我们就需要找出与过去不同的新的“劳动的意义”。劳动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吃饭,劳动更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了塑造人们的心灵。大家一齐努力工作,就能够塑造心灵,就能够造就品格高尚的人。我认为,对劳动的意义做这样的“再定义”就可以了。
6. 还有一个关于劳动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我认为也有必要重新认识。我在前面讲过,佛陀劝人“精进”,由此净化自己的心灵。我认为,就应该从这一点中找出工作的本质,找出工作的真正的意义,这对人来说才是合乎自然的。基于这样的观点,大家都努力工作,把工作的一部分成果用来支援贫困的国家,这就是释迦牟尼倡导的“布施”。从物质上帮助世界上众多贫苦的人们,这就是救人助人,是最高贵的慈悲的行为。而且因为致力于“布施”,更是两倍三倍地提升了“劳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