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并抛弃一切 找到并享受自我
人类的认知是有阶段性、差异性的,每个时代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以及不同文明间的对立冲突性。大到国家、种族、宗教,小到家庭以及个人。从最基本的自然认知到历史、社会、生命、价值等等。经过时间的积淀,当下人类无不为各种观念、名词、理论、思想、言论所操弄。比如 ,人类的起源与定义,现在也是众说纷纭,有神创论、进化论、星际降维论等等不一而足。尤其是近现代西方文明占话语权主导下的世界,资本的唯利是图、科技的传播便利以及信息的无序泛滥,各种只基于立场、利益而不是基于事实的是似而非、张冠李戴、妖言惑众更使我们的“认知世界”早已成为谎言之地。
这个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到底是随机的,不确定的。还是因果的,有确定原则的。是有共同的道德准则还是只有颠倒黑白的各说各话。现代西化文明视角下的研究永远是以外在其它的人事物和自己这种关系,作为一切研究的出发点。这就决定它所研究的永远都是变换的东西,在变换的东西上去寻求确定性。在确定的事情上、已经发生的事情上寻找偶然性来确认自己。他们从来没有站在人自身个体这个角度。其实任何生命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都在于自己,而不在于这个外在世界。这个世界或生命的认知出发点一定在于自己,你存在,你的生命过程、生活万象、你的“世界”才存在,你不在,这个世界就是别人世界,与你无关。假如这个世界是一个游戏,我们都是游戏者,进入到虚拟的世界,怎么样游戏也都是自己确定下来的。让自己去体验,以便自己丰富认知、改变认知或者升华认知。你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一个人真正需要改变、提升的永远是自己,而不是这个世界。就像我们都用某种app一样,你可以选择用或者选择不用,但app一定在那儿。我们来自于宇宙各个界面也好,各个平行世界也好,自然而然诞生也好,在地球三维这个世界各有使命、各有目的、各有任务,玩儿也好,渡劫也好,放假也好,升级而来也好,种种不一而足。这个世界中“你的世界”是因你的存在而存在,而不是这个世界要被你占有和控制。所以你看那么多的修行者,佛教也好,道教也好,最后都是离开。没有任何一个人,他有再大的能力也罢法力也罢,他都不想或不能去通过外力改变你,你只有自己认知的提升,才会通过改变自身而改变你自己的“世界”。这才是世界最真实的本质。他是一个巨大的程序也好,巨大的现实虚幻也好,你只是一个过客。有句话说的特别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天地是万物的客舍,生命是古往今来的过客,过客这个“客人”的定性。把这个世界与自己说透了,你有了客人的视角,就会把整个生命想得很通透,你人生就会活的相当通透。你会通过怀疑,再不断的确认,然后就会抛弃外在一切。所有外在皆为我所用而不必束缚与我。
消极吗?这只是一个认知角度,解决的是人与外界的关系。真正你能决定或者觉醒的,还是找到真实的自己。
当你知道自己是体验者,你就已经觉醒;当你知道自己是旁观者,你就已经在修炼或者升华;而最高级的是实践者,你觉察一切却仍然认真努力完成属于自己的生命历程。
体验者是活给了自然生命,不在自怨自艾,接受一切,因为一切经历不过是人群彼此的感同身受。旁观者是社会生命的清醒,不再滞于任何关系情感以及一切理念的束缚,活在当下,观察感悟一切并尽量超越自身。而实践者则是找到了自己灵性的生命,并按照灵性的特性而完成自身整体生命自然而然的发生成长,历遍千山万水而片叶不粘。
生命是什么?应该活成什么样子才算圆满?一个禅宗大师向他的两个学生提问,一个学生手指院中的苍天大树说:生命应如此树,枝繁叶茂、冠盖如云,盛华璀璨立于天地之间。另一个学生则悠然远望,看向云深临崖处那棵古松,轻声说道,我喜欢的却是,有飘逸出尘之姿那棵松树。虽寂寥清冷但卓然而立自有其风采。之后果如其言,一个弘法天下而声名远播,另一个,虽孤寂无声但也怡然旷达一世。
生命有不同才有生活万象、才有野蛮生长、才有精彩纷呈。找到并享受独属于你的自己的“世界”吧!
我特别喜欢读书,或者说我的天赋就是学习吧!所以发愿与大家分享我的学习、我的思考、我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