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听了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比谁多比谁少。教师首先复习。上学期学过的,一一对应。然后,引出新课,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问题不够精准。提问不够精确。导致重点,重点没有突出,难点没有突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怎样才能体现比谁多比谁少呢?如果问题导向明确些,就不至于停留在一一对应,而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多多少是怎么来?或者是说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少多少是怎么来的?也就是说学生很难理解多多少或少多少,怎么通过一一对应转换到用减法这个思维,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跨度,从直观的物体比较到用数学计算的方法来比较多多少或少多少,首先应该让同学们数一数各有多少,然后再让同学们说一说谁多谁傻,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学生会说我是通过一一对应发现多的部分没能和他一一对应,所以没有和他对应的部分就是多的部分,然后让同学们把数量相同部分同时拿走,同学们就会发现剩下的就是多的部分。同样,两组数据同时拿去相同的数剩下的就是多余的数,这样同学们就会发现多的数减去少的数,就是多出来的部分的数,或者说是少出来的部分的数,这样学生。很容易发现比较多多少或少多少的方法,可以用减法,大数减小数。那么下次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比较两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大数减小数。
当然,这是一个语文专业老师对数学这么一堂课的个人评价。可能不是很成熟。但我觉得问题导向语言要精准,方向要明确。这样学生就能听得懂。知识也能学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