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
唯传见性法(一)
《般若品》中,我们选择六祖所说《无相颂》的三个偈颂进行介绍。第一个偈颂是: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此偈为《无相颂》开篇,总结了整个《般若品》的核心思想。
(一)说通及心通
说通,即能言善辩,舌灿莲花,指对教理的通达。心通,指见地及内在智慧已经生起。前者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后者则是用心体悟的。
真正说通的人,心一定要通。古德有“四料简”之说:“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通教不通宗,昧却主人公。宗教俱不通,老蛇钻竹筒。通教又通宗,如日处虚空。”这四句话,代表了修行的四种状况。按六祖的说法,说通就是通教,心通就是通宗。宗是宗门,即禅宗直指见性的法门;教是教下,即天台、华严、三论、唯识等宗,将教理阐述得非常透彻。
如果仅仅知道教理,却不懂得运用的话,就像银行职员,每天数的全是别人的钱,和自己全无干系,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那个学教的人是谁?你不认识!你要说法,要度众生,谁在说?谁在度?你也不认识。因为你只是拾人牙慧,把佛菩萨的话拿来转告给别人,并不知道真正的意思在哪里。所以,仅仅说通而心不通,是不够的。
反过来,通宗不通教也不行,这样就会开口乱道。虽然你内心已经有些受用,但不懂教理,一讲出来就容易落入外道知见。有些人打坐时有些觉受,身心空掉一下,或是有了四禅乃至四空定的定境,就往往以为自己彻底开悟了,口出狂言,仿佛三藏十二部都已不在话下。看他的行为呢,什么都不是,表现在生活中的全是贪嗔烦恼,特别是嗔心。有些人在禅堂坐了多年,以为自己腿子很好,觉得不可一世,看谁都不顺眼,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如果教理也不懂,内心也没受用。就像老蛇钻进竹筒,越钻越窄。有些人学习佛法后,生搬硬套,结果问题重重。比如因果,他只会取其中一段来和现实生活对照:“我没做坏事,没欺负他,他为什么要欺负我?”怎么都想不通。因为他不能把思路放开,放到十方三世去理解。再或者,自己对别人不好的时候,毫不在意;然后别人对自己不好的时候,斤斤计较。这种就是心也不通,说也不通,根本拐不过弯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