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文里提到的所谓“革 命样 板戏”,没有附带任 何政治色彩的企图,它们只是一个个作品的符号而已。
———————————————
前几天,原单位的小朋友,帮我从网络上下载,并打印出来全套的京剧《杜鹃山》伴奏总谱,我太高兴了!特地举行餐聚会交接。
捧着厚厚的《杜鹃山》总谱,想起当年的情景,飘来熟悉的旋律,闪现出多姿的舞台,回到了那年的夏天。
1976年7月,我在二十八军八十二师宣传队,伴奏队里演出的京剧《杜鹃山》。
75年底,我所在部队的上级单位——坦克九师撤销,所属各坦克团配给不同的步兵部队,我们团配属步兵二十八军,成为军直属坦克团。
76年春季,我们坦克团的宣传队奔赴二十八军各个师、团行“见面礼”,巡回演出了一个多月。当时二十八军的每个师都有师宣传队,风格各有不同,有以小节目为主,有以杂技为主,有以戏剧为主,专业水平很高。
八十二师的宣传队正在排练整本京剧样 板 戏《杜鹃山》,并准备为过些时间北京军区司令秦基伟在这里参加的一个会议演出。队里原来的小号演奏员退伍了,师里一时寻觅不到吹小号的,我们团宣传队演出时,他们觉得我演奏小号还可以,就临时借调我参加他们宣传队的演出,在乐队吹奏小号。
八十二师宣传队已经演出《杜鹃山》有一段时间了,这次补充了一些演员和乐手,重新合练。我有点顾虑:收音机里播放的《杜鹃山》,音乐很优美,配器很复杂,小号在音乐伴奏里时时出现,很是和谐,又不突兀,生拍拿不下来;但又很高兴,在正规乐队演奏正规分部,是一种享受,也是锻炼提高的好机会!
76年7月5日,我到洪洞剧组的驻地报到,然后拿着自备的一沓子谱纸,向乐队指挥索要总谱,准备大抄一起。谁知乐队指挥拿出一本印刷出版的革 命样 板戏《杜鹃山》唱腔旋律本,上边用铅笔划出一句一句,说吹奏这些就可以了。
及至参加了几次排练,发现八十二师宣传队乐队的编制也不齐全,小提琴七八把,管乐器差不多都有,却是单管制,但是众乐手的素质都比较高,乐队整体的接受能力与演奏水平比我以前待过的坦克九师宣传队乐队的大多数水平要高(至于后来九师调来几位专业级的乐手,那是后话)。但整出戏剧的音乐伴奏,除了个别华彩段落出彩外,其他有点类似齐奏;虽然大提琴、圆号和长号的进入,加强了音乐的厚重感;可是乐队编制不够,音响不均衡;小号只是在开始或结尾烘托氛围时吹奏几句,其余的不进入。
如此状况,不能多置喙。我是借来的,只是暗下决心,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自己多流汗,跟上排练进度,绝不能因为我而耽误演出!
那年夏天很炎热,冒着酷暑,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地苦练。还好,过了些天就赶上进度,并参加了几场正式的演出。
私下里,我暗中将认为有小号进入的旋律记录起来,自己练习着玩耍。
一切都在顺利地进行着,但是那年的7月28日,唐山发生了大地震,部队随之进入抗震救灾状态。8月29日宣传队解散,大家各自回归自己的部队。
接着又发生了很多大事,直到第二年的春季以后,八十二师宣传队才重新组建,师里从中央音乐学院招募了一位小号专业生参军,加入宣传队。那时的我已经要从坦克团退伍了。
我70年底参加了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机械化部队坦克九师三十五团。那时的部队不太重视军事训练,却注重宣传教育。在新兵队只待了二十几天,就与一同参军的工友黄金海(厂管乐队的黑管)抽调到团宣传队,
半年后的1971年9月,我又被抽调到坦克九师的宣传队,师宣传队正在演出京剧革 命样 板戏《沙家浜》,我以及其他几个西洋乐器演奏者补充乐队。当时的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均以戏曲为主,全场小号的伴奏就二三十句,很快我就熟悉谱子,能够参加演出了。
后来九师宣传队几次解散又几次成立,我有几次作为创作员留守。72年,师宣传队排练了京剧《亲袭自虎团》,但演出几场效果不佳,宣传队解散了。后来又成立的师宣传队,排练小节目。
没有像样的曲子,当时的领导竟然请了一位长治市群艺馆的所谓作曲家来作曲,在他的曲子里铜管乐是配角,成了吹节奏的器乐。幸亏当时的师政治部主任没看上这台节目,“枪毙”了!
后来要排练京剧 样 板戏《磐石湾》,没有剧本和乐谱,于是队里安排演员向河南豫剧团学习排练动作,对着录音机学京剧唱腔,套动作;从电台里录下唱腔音乐,让我与另外一位小提琴手写伴奏谱子。
我认为不能简单了事,好歹得有所配器。得到批准,领导让我与小提分别谱写。我俩一人抱一台录音机,每天对着机子听写并配器。
如今,品味着《杜鹃山》总谱里的唱腔伴奏,比对我当年谱写的《磐石湾》的一些唱段伴奏构思,以及所体现出的节奏、和声与效果究竟怎样?
文 革不久,我成了逍遥派,原解放军二十一军军乐团的小号手小王,此时退伍安排在我家附近的大院工作。我用他的小号向他学习,学会了吹奏。
那段时间,有零星的单位招工,为了有口饭吃,我拎着小王的小号,到处去应聘,期望谁家能看上我,但是种种原因,一家也没有。后来,上面推出了京剧样 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并且在伴奏里加入了交响乐器,我省的京剧团也要招收西洋乐手了。听说后,我拿着小号,朋友三乖、温君提着小提琴,我们一起去应聘。试奏后,主审人让我与温君隔天就前去参加排练,而三乖则因为政审落选了。
我当时对文艺界并没有好感,思索一宿后,托温君替我婉拒,他只身前往参练。直到我退伍回来,温君还在京剧团拉琴......
后来,我参加工作进了太原化肥厂,厂子是当年苏联援建项目之一。工厂里有一支比较庞大的管乐队,恰好缺小号手,经人介绍,我跻身于队伍,分在短号声部。队里没有短号,就用小号吹奏基本是主旋律的短号声部。
平日里,个人能够领回乐器自己练习,如有任务再抽调出来集中训练。那几年,厂里的节庆活动或隆重会议的伴奏,以及省城五一、国庆游行以及欢庆等大型集会,在市内广场上为游行队伍吹奏进行曲的,都是以我们厂的管乐队为一队,另外几个工厂的管乐队(人数较少)组成的一队,两支“军乐队”交替演奏。这几个厂子的建设者和老工人,大多是五十年代从东北支援过来的,他们有吹奏銅管乐的传统。
一段时间后,渐渐发现队里只能演奏几首常听的进行曲(当时除了“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解放军进行曲”和几首语录歌曲外,也没有什么其他的进行曲),没有总谱,只有简单分部,是大齐奏水平。我几次提出改进,厂俱乐部以及乐队负责人,终以“工人以生产为主,能吹奏进行曲就行了”打发了我,
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吧。到处找寻唱片,争取多听;求人寻觅曲子,多多吹奏;练习五线谱,画线翻谱抄谱,多多练习;厚着脸皮借用其他人的各种管乐,尽量多学;探访老师,不耻下问!向大乖、二乖以至三乖(哪天我得写写这神奇的一家人)等社会贤达以及郜雅乐、张庆增等民间高人们,尽可能地学习器乐和乐理知识。虽然是业余级别,玩也得玩出个样子!……
第二年队里弄到几部最新的总政军乐团的进行曲总谱,我高兴地不辞辛苦地通过各个声部长,把主要声部都亲自抄了下来,没事时把玩学习,想象所有声部演奏的感觉(厂里乐器多,但并不配套)。这是第一次接触正规的总谱,优美的旋律,变化无穷,丰富多彩,雄厚端重,美妙无比。
后来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和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的总谱我都购买了,艰涩地读着,揣摩着,把玩着,与收音机里播放的音乐比对着,以期学习和提高。
带着一知半解、支离破碎的音乐知识来到部队,我的运气不好,碰不到排演歌舞的队伍,总是遇着演出戏曲的宣传队。好歹知道一些音乐的皮毛,知道较高的标准,总想着演奏尽量按照正规水准进行。
当年最初的几部样板戏《沙家浜》和《红灯记》,基本是京剧的伴奏加西洋乐效果,小号等铜管乐只在关键人物出场,或着造气氛时使用;为了照顾京剧曲调和音高,把小号的高音域发挥到了高点,我在《沙家浜》里吹奏的感觉,有的段落音色简直就与唢呐相似了。到了《智取威虎山》要好一些,在一些间奏与伴奏里,西洋乐器能够融进去一些,交响乐不仅仅纯属为英雄人物营造气氛,也能够顾及到场景、环境、氛围和其他人物。后来推出的《海港》。《龙江颂》、《奇袭白虎团》、《磐石湾》等感觉是同一类音乐体系,不仅交响乐的融入,而且唱腔上有时候不受约束。及至出现京剧样板戏《杜鹃山》,以我门外汉的感觉,那就是京剧样 板戏的天花板,是交响乐伴奏的带有湖南地方特色的京剧味的歌剧。
让我编写我们宣传队的京剧《磐石湾》的伴奏总谱,我认为怎么也要对得起我们自己的乐队,尽可能发挥大家的水平、特色和积极性,配器要尽量效仿电台里录音的效果,使音乐新鲜饱满。“三大件”没得说,必须全抄;简单的和声、节奏、强弱等应该表现出来;有的段落伴奏配器不齐全,尽量设法替代,比如没有中音提琴,有时用二胡替代演奏......
谱写了一半的场次,发现我得了皮肤病,赶紧请假治疗。一周后回来,乐队已经在排练小提琴手撰写的伴奏谱了,基本上是大齐奏。
有关领导说,主要考虑时间来不及。不采用我的方案我没意见,部队嘛,上级说了算。更何况当时的皮肤病,部队医院治不了,我得辞职回连队,再请假到家乡的地方医院治疗。总不能为一部曲子使我年纪轻轻就皮肤异状吧!——地方有神医,后来治愈了。只是可惜了我当时的思路、用心良苦和辛劳。
现在,比对着总谱的一些片段,说明了我当年好多设想还是明白的,印证了我的感觉和一些配器也是妥当的。
哼吟着《杜鹃山》总谱里小号的旋律,想到了我的那只小号。感到剧里的演奏技巧并不算难,以我当年的吹奏水平,能够演奏下来。但是音色肯定不会讲究,因为剧里有几处高音,也超出一般吹奏的音域,单只小号演奏有点吃力,我当年吹奏那几处高音是顶上去的,那时就感到音质很差,基本功欠扎实使然。
1978年退伍回到地方,开始的几年还操弄几下乐器,后来忙于事务就彻底放下,逐渐地吹不动了。2009年单位联欢,本想偷偷练练小号,到时间突然上个节目:用小号演奏爵士乐“Time in Time”献给同仁。那首曲子比较符合我当时的心境,用它总结我的历程和临退休的感觉,比较合适。谁知练起来,嘴唇走风漏气,听来较简单的曲子根本练不成调,“吹不得也哥哥”,只好悄悄放弃。
现如今,抚摸着《杜鹃山》的总谱,只有把玩、揣摩、学习和回忆了,也就是看看、想想、哼哼、听听而已......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老山羊札记
文章已于2024-04-15修改
人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