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正在更改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传播速度快,呈现形式多样都是传统媒介所无法达到的。微博上某一大V发布一篇文章,分分钟阅读量就破百,留言+点赞+分享只需动动手指头就可以了。
那么问题来了,唐代文人墨客的经典之作是如何流芳百世的。
基本会采取以下几种套路:
1.以诗馈友。
知名度比较高的当属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游玩至安徽一带,汪伦以美酒款待,临别之时,更是在岸上以歌声为李白送行。李白感动了,想想自己如果以钱馈赠显得太俗,况且身上的银两也不多了,遂以诗作为回应,表达对汪伦的感激之情。
诗仙的名号可不是盖的,站在船头听着汪伦的歌,望着脚下的桃花潭佳句就脱口而出了。我也曾想过若我是李白,也站船头上,也低头看着桃花潭,也听着汪伦的歌,能不能吟诵出流芳百世的佳句不一定,但是能够断定的是,我一定会吐,因为晕船。
2.付费问答
唐代也有不少的文艺小青年,考取了功名,为了以后有得到更多名流的赏识以便有更好的仕途,通常都不会错过王公贵族举办的大party,他们穿梭于城市的各种宴会,能不能出名先放一放,至少要先混个脸熟。
那时候的party不会像现在这样大家一起喝喝酒,跳跳舞,聊聊妹子。人家是真的高逼格。设想东道主提酒后,顿觉此情此景甚是美好,可能会问坐下宾客可有佳句。这时候文艺青年即席赋咏,惊艳四座,获取一阵阵掌声,想必东道主定然会打赏,名利双收自然不在话下。
3.投诸名流
还有不少文士或者喝不了酒,社交能力不是很出众,抑或是无法出口成章,遂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写下来,然后将作品投送给赏识的名流,期望得到认可。倘若文章确实能得到阅读文章之人认可,他日有机会得到推荐也是极好的。
4.四处留情
我们在墙上都见过诸如***办证、**到此一游、**我爱你的字迹,艺术气息高的都可称之为涂鸦墙,但更多的都是广告墙或者口号墙。
唐代的文人对墙啊、柱子啊也有依赖,不过不是以而今在墙面上看的那种简单粗暴的小广告形式出现,文人对墙面的认知应该是现在楼下的公告板,广而告之,既泄愤又可以免费宣传自己。
文人都喜欢溜达,溜达溜达就经过了驿馆或者寺馆,然后想想自己一路上的见闻或者仕途的坎坷,大笔一挥,就在墙上留下了自己的佳作。以后途径此地的有缘人,都会看得见。
驿站就好比如今的换成站点,寺观分明就是名胜古迹,这两种地点客流量必然不少啊,想必在此留诗句的诗人定时心机满满的,恨不得把电话号码留下。奈何时代没跟上啊。
5.书信传情
这文人墨客泛起相思,也是如洪水猛兽啊。但是有不能约妹子出来聊聊,没有办法,只能寄情与书信,以表爱慕。姑娘若是看见一份感人肺腑的情书,估计好事也就成了一半;
仕途不顺,被贬他乡,抹不去的乡愁也会留在纸里,寄送给远方的亲人;
志同道合,知音难求。若是遇到一个与自己有相同意向的,诗人也是会用书信互相激励;
想对于其他几种方式,书信的方式还比较小众的,注重隐私。
唐代那些出名的作家们其实也是套路满满的,佳作能够流传至今除了内容过硬,其情商指数肯定高到爆表。或许,那个时代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文人也同样才华横溢,无奈没有掌握推荐自己的技巧,最终淹没在历史的大潮中,任凭后人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