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了薄伽丘最有名气的作品《十日谈》。这一部被称为但丁《神曲》兄弟篇的作品因为其故事内容而得名《十日谈》,并以深刻而发人深省的道理而流传天下,在当时看来是反对权威大逆不道的作品,但同时它对于欧洲人文主义探索也有一定的启蒙性进步性。
从内容上看这本书更是像是一本故事合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鼠疫泛滥的亚平宁半岛,有十个年轻人为了逃避黑死病病魔的手掌,踏上了逃离弗洛伦萨的路程,流亡至郊外的一家别墅,年轻人们纷纷讲出来了一个又一个就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故事。在故事中,作者不遗余力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物形象,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着自己生活奋斗的目标,当然也保存着自己的私人欲望,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被收录在了这本书中。在这里,他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生活在歌舞升平中,他们打着神的名义,阳奉阴违,醉生梦死践踏道德漠视生命,只为也为了填充自己那永不满足的欲望;商人和各种工人精明能干,他们没有机会与上层一样过腐朽糜烂的生活,但却可以自己打拼,获得财富与安全感;还有那一对对处在恋爱花期的青年男女更是诗人对爱情的渴望与赞美,爱与情欲,也是人的权利。无论时间有多么的罪恶和不公。他总体上来说还是美好的,薄加丘热爱现世生活,他坚决反对禁欲主义,倡导人们解放自己,在思想上比彼特拉克更前进一大步,更长远来看《十日谈》的创作也表现出文艺复兴初期的民主倾向。
开头我们提到《十日谈》是但丁神曲的兄弟篇,这两部作品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区别,模糊地讲,《神曲》是从地狱到天堂神迹的游行,而《十日谈》则是逃离弗洛伦撒“人曲”的赞歌。
当然书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书中对情欲的放纵过于赞颂对于青少年来说确实具有煽动性,同这些强烈的感官刺激相比,道德的说教总是显得那么渺小,虽然在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这种描写有助于解放思想,但是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批判继承。
而且还有一种说法,就连《十日谈》本身的作者薄伽丘也表示《十日谈》中的故事都是有理有据的。不得不佩服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文豪们的创造性和身后的写作功底,除了“脑洞大开,笔走龙蛇”,这些人文斗士更可以把民间的传说生活的经历变成一则则动人心魄的故事,并在其中表达自己倾尽一生所向往的理想,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纵观中外历史,有无数的大家挥洒笔墨,奋笔疾书,也许他们只是仅仅代表某一阶层的利益,也许他们只是为了抒发心中的愤懑,但最根本的,他们追求的是更加合理,人性的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