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谕纪泽(2)【1069】2024-9-23
评点:不可浪掷光阴
相对于九岁的小儿子而言,这封写给十八岁的大儿子的信口气要严厉些。纪泽春上完的婚,至今不过半年时间,仍处于新婚燕尔时期。作为父亲的,最担心的是怕儿子沉溺于男女缱绻qiǎn quǎn(情意缠绵不愿分离的样子)之中厄尔荒废学业。故而在儿子结婚不久,曾氏便劝他离家,从师求学,此信又再次叮嘱他“今未弱冠,一刻千金,切不可浪掷光阴”。并以自己为例,虽在军中亦不废学问,但年老眼蒙,无甚长进。以此告诫儿子,把握青春年华的重要性。
本来,人的一生中,惟青少年时期是最佳时光,各方面都处于上升长进的时候,一辈子的体格、品德、学问都在这个时候奠定基础。今后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这段时期可谓起着一半的作用,另一半则取决于信念和机遇。中年之后再发奋苦学虽然也是好事,但毕竟已过生长期,所学的东西难以进入血肉之中。所以古往今来有识之士总是劝告人们要抓紧小时候的宝贵光阴,切莫虚度年华,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样的话,世世代代被视为金玉良言,实在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语,切莫当做老生常谈。
然而在过去,又有一件事与之大相悖违beiwei(不合),那就是早婚。男孩子十五六岁结婚较为普遍,纪泽十八岁结婚已不算太早。结婚后影响读书,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曾氏曾经说过两句湘乡俚语(土话):“床头添双脚,读书束高阁。”许多男孩子便因过早结婚而不思上进了。补救的方法,便是要让新郎倌充分认识到青春时刻读书求学的重要性,具体措施则是离开家,跟着外面的师傅去学习。
曾氏青少年时代,家境并不宽裕。在衡阳乡下至今还流传桌这样一个故事--
曾氏的老家与衡阳搭界,他少时就读于衡阳金坑乡唐氏家塾。家塾规矩,学生每月得交二十筒米,曾氏常常交不足。筒子是竹子做的,其底部通常也有寸把高。塾师汪觉庵爱其好学而怜其贫寒,在给曾氏量米时,则将竹筒倒过来,用其底部量,一面高唱:曾少爷的米,一筒,二筒······二十筒。量了二十筒,不过别人的四五筒。既为曾氏省了米,又顾全了他的脸面。
这个传说是否真实已不可考,但曾家家境不宽裕却是实在的。其《年谱》中有这样的记载:(道光十七年)“十二月,公谋入都会试,无以为资,称贷于族戚家,携钱三十二缗min(穿铜钱用的绳子,每串一千文)以行,抵都中余三缗耳。时公车寒苦者,无以逾公矣!”
哲人说:苦难是最好的学校。曾氏大约是深知这个道理的,晚年他自撰一副联语:“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半从苦中来。”他将此联广为书赠门生部属,八自己的人生体会传授给社会。正因为此,曾氏深恐生长在舒适环境中的儿子走入邪路,故将“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切切告诫儿子。曾氏的良苦用心,实在值得物质生活日趋富裕的今日父母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