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风凉,树上尚有几片黄叶眷恋依然明亮的阳光不忍离去。初冬微寒,气温还没有降至冰点。
在这带着微微寒意的日子里,再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依然为诗人在狂风骤雨中遭遇感慨万分。
759年,为躲避安史之乱,杜甫几经辗转来到成都。760年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浣花溪边建了几间茅屋,总算有了自己的栖身之处。761年八月,刚刚逃离战乱的诗人,又遇天灾,他好不容易建造的草堂被秋风吹破,满屋漏雨。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多方灾难,百感交集,通宵不眠,写下了千古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写这首诗时,年龄将近五十,按民间算法正好虚龄五十,以我们现在看来并不算老。但诗人饱经离乱,贫病交加,所以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杖自叹息”。贫困之中,一把茅草也是好的,诗人在大风之中拄杖去捡,成群的孩童去抢,想来全是心酸。
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乱和饥荒真是一种幸运。祖父那一代既经历了战乱,又遇到了饥荒,天灾人祸,穷人食不果腹,富人胆战心惊。父亲那一代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贫穷饥饿的记忆伴随一生。时至今日,我九十八岁的四姥姥还会为扔掉的一块馒头,半碗小米粥惋惜半天;我年近七十的娘亲还保存了几箱子用不着又舍不得扔的旧衣物;去世的婆婆在多年不住的旧屋里,留下了秋冬无事时捡拾的一屋子干树叶子……
世间炎凉,唯有经历了,才有资格评判。杜甫在凄风苦雨中,由自己的艰难困苦联想到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真是胸襟博大,境界高远,世上几人能及?
如今倒是高楼大厦千万间,哪一间不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