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秋天写故事
2022年,由我主持的课题《小学语文生活化促进思维力发展》已顺利结题,获得市级良好等次。但课题的结题,并不意味着教学研究就得画上句号。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密切相关,可以说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的滋润,生活也会因为语文变得更加精彩。
暑假,我阅读了李竹平老师的《我在小学教语文》,了解母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认识到语文教学只有在课程的滋润下,才能够真正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文生活化,只有走上课程化的道路,才有可能成为学生语言思维发展、精神成长的源泉。
在母语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艺术这一章节,李老师以统编版教材单元重构为例,阐述如何进行母语课程的建构,即基于文本解读之下,进行母语课程生活蓝图的建构。这样的思路,对于研发课程提供了有效途径。
张祖庆老师也提出,课程只有先做起来,才有可能成长起来。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尽善尽美,可以边行走边补充,最终达成语文生活课程化的地步。
一、课程构想
统编版教材三年上册第二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
恰好,李竹平老师的公众号发布了《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提出“我为秋天写日记”的大单元任务情境。李老师认为从学生此在的综合性的生活境遇来看,单元阅读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与习作要素“学习写日记”有着内在的创意联系。李少白有一首小诗《哪儿去了》,写的是季节的更迭。大自然每天都在用各种事物来书写自己的日记,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写着各自的日记。人生活在大自然的规律里,季节是儿童必然的生活境遇。
李老师以课程的方式来凸显这一境遇,就是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课程的体验来建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因此,我决定参照李老师的大单元任务情境,尝试通过模仿李老师的课程方式,以“我为秋天写故事”的单元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心来感受大自然中的季节特点,通过观察,发现,体验……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实现在真实境遇下的语文生活创造,实现读写知识和技能的灵活运用与深度理解,逐步达成自自然然的课程追求。
二、课程内容
语文生活化课程离不开生活,要从学生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地方开始,尽可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走进生活中秋天,读懂语言文字中的秋天,进而生发出自己眼中的秋天。
观察秋天的变化,感受万事万物的改变,拉近学生与秋天的关系,促使他们留心生活的点点滴滴,积累关于秋天的词语、诗文、画面、声音、物候等,尝试借助日记的方式创造自己眼中的秋天。
1.古人眼中的秋天:课文学习、经典读本。
2.语文文字中的秋天:课文、经典读本。
3.认识词语中的秋天:收集秋天的词语,用图文、手抄报的方式呈现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4.秋天的故事:留心观察秋天的变化,用日记、诗歌、图文的方式写一写秋天的故事。
5.秋天故事会:分享、讲述学生成果。
课程预计持续两周左右。
从理念到课程实践,最重要的就是做起来。模仿别人并不可耻,关键在于我们能够完整记录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及时总结和整理课程实践的得与失,最终实现自我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