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哥

                                蓬泽湖畔乡韵•系列小小说

                                  ■  王根义

                                      一

古蓬泽湖的沙岗上,野棠梨树的枝桠把夕阳切成碎金。黑哥蹲在铁砧前敲打铜皮,火星子溅进老榆树的年轮里,烫出个梅花篆的"雅"字。 

割尾巴那年的雪下得邪乎。公社干部进门时,黑哥正用焊枪给铁壶描梅枝。青烟腾起处,牡丹纹的壶嘴突然喷出滚水,烫得来人跳脚骂娘。壶底暗刻的"采菊东篱下"五个篆字,在煤油灯下泛着冷光。 

                                        二

村支书拿走铁壶那日,黑哥在棠梨林里嫁接了最后一枝酥梨。刀片划过树皮的脆响,和远处群众大会的口号声竟莫名合拍。他往伤口抹黄泥时,指缝漏下的泥点子,在树根排成个"隐"字。 

影背墙起基那夜,黑哥媳妇抱着铺盖卷睡在院里。月光把蓝砖墙照成青玉屏风,他蹲墙根埋仙人掌,刺扎进掌心也不觉疼。后半夜暴雨突至,新栽的指甲草浮在水洼里,红花瓣拼出"不如归去"。 

                                        三

最数那年中秋荒唐。黑哥把太师椅搬到梨树下赏月,媳妇抡起铁锨劈了石榴树。"让你雅!"瓷盘砸碎在影背墙上,惊落三朵月季。孩子们缩在葡萄架下,看父亲用焊枪修补墙砖,蓝火苗舔着裂缝,把"悠然见南山"烧成了"鸡飞狗跳"。 

肺癌确诊书送到时,黑哥正在后院磨剪枝刀。医用胶布缠着注射针眼的手腕,抖得锯条在梨树上划出歪扭的"绝"字。老棠梨突然落果,硬梨子砸在铁壶上,铛铛声像极了当年批斗会的铜锣。 

                                        四

最后时光里,黑哥总对着荒院发呆。杂草吞了影背墙,野猫在太师椅上产崽。有夜他忽然摸出焊枪,在老榆树上刻满梅花篆。晨起被人发现时,树皮裂缝里嵌着铁屑,风一过就唱戏似的咿呀响。 

今春沙岗的野棠梨开得疯。放羊娃说树洞里有把生锈铁壶,壶嘴还能喷热气。文物贩子来撬,树根突然涌出黑血似的汁液,吓得众人落荒而逃。更奇的是,方圆十里的酥梨林一夜枯死,唯黑哥旧院残存的老桩上,爆出簇簇白梅般的棠梨花。 

                                                        •文学评论•

                铁壶上的梅花篆

                  ——评小小说《黑哥》

                                ■  蓬泽柴门

古蓬泽的沙岗托着黑哥的脊梁,那柄油光发亮的铁壶,在暮色里泛着青铜器般的幽光,壶底"采菊东篱下"的篆字早已被岁月磨蚀成文明的裂痕。作者以铁匠的锤音叩击乡土中国的命脉——混凝土吞噬的白骨、野棠梨爆出的白梅、老榆树流血的松脂,皆是农耕文明在资本铁锤下迸溅的文明碎屑,恰如山西商人“走西口”时滴落的泪珠,既浇灌财富,也滋养苦难。 

留白处藏着惊心动魄的隐喻:影背墙下指甲草拼出的"不如归去",暗合陶渊明未能抵达的东篱;铁壶被村支书夹走的瞬间,恰似墨子救宋后却被拒之门檐的荒诞。那些未言明的深夜焊接、梨树枯荣,实为手艺人在现代性碾压下的无声溃败。当黑哥用焊枪在老榆树上刻满梅花篆时,树皮裂缝的咿呀声,正是“非历史的历史剧”在乡土舞台的重演——工匠精神成了无人解读的密码,唯有风沙记得他曾试图用铁水浇筑文明的脊梁。 

小说的跳跃叙事如铁砧上飞溅的火星:别墅群爬满野藤的荒景,与乔家大院奠定包头城的史诗形成残酷对照;酥梨林一夜枯死的魔幻,恰似墨子弟子集体■■的当代回响。黑哥的儒雅陨落,不仅是手艺的失传,更是黑色哲学在物质狂潮中的最后一次闪光——当放羊娃听见铁壶在树洞喷吐热气,我们蓦然惊觉:所有文明的定价,都在推土机的轰鸣中成了无人认领的遗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