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日 正月初九 晴
思维是参照已经发现的论题材料的意义,去整理论题材料。离开材料的整理,思维就无意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如谈消化就必须谈吸收一样。
如何供给教材和吸收教材就是重要的问题。
教材分量过少、过多、排列无序,凌乱,都会对思维习惯产生不良影响。
若个人的观察和来自他人(书本和语言)的知识传授都能适当进行的话,逻辑就可以得到训练了。
为什么这么说?
观察和知识的传授是获得材料的途径,而他们进行的方法,对思维习惯又有着直接的影响。且影响还是潜移默化的,不宜察觉到的。
一、观察的性质和价值
观察如何发生?或者把观察独立起来的表现是什么?
教育改革者反对过分夸大语言的用途,主张把个人的和直接的观察能力作为选择性的过程。要从“感觉”经验来弥补过分强调语言的缺陷。
怎样观察,为什么观察有教育的价值,观察是手段还是目的,对于这些,不研究,只是认为只要能观察,就认为符合教育的要求。
认为儿童的观察能力首先得到发展,然后是记忆和想象能力的发展,最后才是思维能力的发展。观察可被看作为思维过程提供大量的原始材料。(哈哈,我以前就是这么认为滴)
结论:即使是简单的思维,也伴随着我们同种种事物的一切交往的关系,不是建立在纯碎的外界物质上。(思维和活动交往是伴随、共生的关系)
1.性质一:来自于自然的,直接接触
看看是不够的,事物只有接触才会感到有所理解、这种对知识更充分更亲切的观察同为观察而观察的有意兴趣不同。自我扩充和自我实现是它的动机。这种兴趣是满足的兴趣,是社会和美感的兴趣,不是认识上的满足。儿童的这种愿望特别强烈。这种满足的兴趣提供了媒介物是形形色色的,没有联系的,没有理智的大量事物,是一个社会的和美感的组织,而不是有意识的理智的组织,但它为自觉理智的探索提供了自然的机会和材料。
2.性质二:特殊的分析和观察同在活动中指明手段和目的的迫切需要完全连在一起。(目的和结果最重要)
感觉需要细心地加以注视,需要眼耳鼻口的配合。感觉是做任何事的一件必不可少的因素。儿童在速视和充分复现中表现出来的组合中会获得很大的技巧,偶当作游戏是有意义的,是一种孤立的训练,没有扩展的力量或转移技能的价值。而像木工的作业可以使眼手得到训练,目的性很明确。
因此,在观察训练中,行动的目的与结果是最重要的。
3.性质三:观察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要求观察较少的针对与实际目标有关系的事实,而是较多地针对与那些问题相关的事实(观察与目标无关,与问题相关)
学校里的观察结果在知性培养方面无作用。
原因是,在界定问题或解决问题时,常将观察独立于问题的启示之外。
从小学到大学都可以看到这种弊端。似乎观察本身是目的,而不把它当作获取资料,验证某一观念或计划,解答某一难题以及指导继之而来的思维的方法。且,在观察中,也没有任何的目的的观念作为诱导和指导,因此,理智的方法也遭到了破坏。
二、学校中的观察方法和材料
1.在未公开的变化中观察应包括探索与悬念。
观察即探索,是为了发现先前隐藏着的,未知的事物,以达到实际的或理论的目的而进行的研究。观察要求头脑灵活,警戒地注视,追求和探索。
认识应用于已掌握的事物,而观察却用来探索未知的事物。
2.在活动中显示吸引人的情节
选择适当的观察材料,引起对观察的渴望,能使观察更精密。
在“情节兴趣”的场合,观察的机敏行达到高潮。旧的,新的,熟悉的,不熟悉的,和谐的联系在一起,让我们入迷。
静止状态材料易于被忽略。然而,学校却经常使观察材料失去所有的生命力和喜剧特质,使观察沦为呆板的迟钝的形式。变化,改变或运动,能够刺激观察,但刺激观察并不引起思维,变化必须发生在某种渐增的顺序中,每一连续的变化都能使人回想起变化以前的原先的东西,并将对以后出现的东西产生兴趣,就会形成逻辑思维状态。
观察框架并非产生于什么功能,而是在于把动植物等看作能动起东西,不是标本。
对生物、动物和植物的结构和功能的观察,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这种双重要求。哪里有生长,哪里就有运动、变化和过程,也存在着变动顺序的排列。
当然,观察事物静止状态的形式也有作用,而且是重要的作用。包含对事物功能与作用的观察,可以引起兴趣。
3.观察的目的要引导。
1)发现他们所面临的疑难问题
2)对观察到令人费解的特证加以推测,并提出假设性的解释
3)验证暗示的观念
总之,观察应具有科学的性质,也即要遵循广博和细致之间的有节奏的变化。吸收广泛而松散的有关的事实,以及选择少数事实,进行精密的研究,通过两者之间的更迭,使问题变得明确起来,并提出有效的解释。广泛而不够精确的研究是必要的,因为可以感受到探索的事物,意识到事物的各种关系和可能性;细致的研究也是必要的,可以限度问题的性质。
三、知识的传授
任何观察者自身达到的领域是狭窄的,别人读过的,听别人说的都可以增加直接观察的活动。但怎样从书本和人的传授的知识中获得理智的益处,是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
教学,过分强调积累知识,突出了学习别人的知识的重要性。如何把这种形式的学习转化为理智的财富。也即,别人的经验是证言,要形成自己的判断,从而获得结果。教材也是如此,如何成为反省思维的材料,而不是现成的精神食粮,直接拿来吃掉(你有没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哇塞,杜威太厉害了,100年前的教材观—用教材,不教教材)
1)传授的材料是必需的。
但不能填鸭式教学。应当仔细的选择那些实际上就可以直接观察的方面,并认真的加以保护,不能粗枝大叶和呆板的观察,从而减弱好奇心。
2)传授的材料是一种刺激,二不是带有教条主义的定论和僵硬的性质。
任何思维都含有独创性的成分,它不是指某个学生的结论与别人不同,或有彻底的新奇的结论。独创性同别人大量使用的材料和提出的暗示,并不是不相融的。
独创性是指学生对于问题有亲身探讨的兴趣,对于别人提供的暗示有反复深思的主动精神,并且真心实意地循环前进,导出经得起检验的结论。“亲自去想”。
3)传授知识所提供的材料应当与学生自己经验中的紧要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教材不与学生自身经验出发,激发不出兴趣,或者没有提出这样一种方式,以提高问题的质量,对理智的发展是百害无一利。教材像废物和碎片一样堆积在脑中,妨碍有效思维的障碍物。
也就是将传授的教材纳入学生经验的现存系统或组织之中。统觉原则——把新材料同先前的吸收和保留下来的旧经验融合起来。
学校的趋势是把学校的教材同先前的学校课业联结起来,不是同学的校外经验连结。结果是形成了孤立的独立的学校知识系统,它静止地盖在日常生活的上面,暗淡无光,不能得到扩大和改善。这是愚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