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非洲之恋》讲述一战期间德国一位将军夫人知道丈夫与弟媳有染,导致弟媳有孕而自杀,女主人翁勇敢的选择离开优渥生活,去寻找属于自己人生的过程。其中有太多不可预知的挫折与丧子之痛,最后找到真凶的过程。
看了电影的之一和之三,给我的感受两个字:震撼!
第一震撼的是一战的德国,居然如此落后。男女极端不平等。当女主人翁选择要过自己的生活,受到家庭、社会的种种阻扰,连去看自己儿子的权利都被剥夺。片中女主人翁离开家庭后,居住的一个贫民楼,帮助上层社会管理贫民楼的妇女,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天非常辛苦工作却经常被酗酒的老公殴打。当某天晚上,这样的殴打声惊动了女主人翁,女主人翁前去阻止,除了遭遇一记耳光,还被告知:这是我的老婆,想打就打。
第二个震撼是女主人翁给的。她不漂亮但很有气质,敢于成为真实的自己。当她质问作为将军且在外人看来相当绅士的先生,是不是应该对他与弟媳的事情有个说法时,丈夫告诉她:过好自己的生活,彼此相安无事。她毅然选择离开,离开老公与优越的生活环境。在柏林过不下去,遇到一个愿意帮助她的商人,让她去非洲德国属地。几天的长途海船,让她吐得天翻地覆,但她依然非常优雅。到了非洲,帮助他的商人失踪了,商人老婆质问她,全地区没有一个单位敢录用她,因为这是柏林的命令。在绝望且没有饭吃的情况,她加入了流动医疗队,去帮助当地需要救助的人。整个寻找工作的过程:落魄、绝望、伤心,但是她坚持自己的底线,不为强权低头,做真实的自己。观看时,一方面为她的际遇揪心,一方面为她的坚强喝彩,一方面为她的优雅鼓掌。
她在年轻时学过医,因为社会原因,家庭让她选择了嫁给军人,并成为将军夫人。很多人都会选择当军官太太的舒适生活。而她在接近50岁的时候,选择独立,选择自我,整个过程不卑不亢,记忆颇深。当儿子在她怀里去世时,她不畏强权,依然查找杀害儿子的凶手。在这个过程中,有丈夫的威逼,有小叔子的无情,更有狡猾的对手在身边,她总是理清自己的思绪,最终找到真凶为儿子报仇,还找到真爱。
这片子给我深深的思考:女人应该怎么过这 一生。中国女性的基本现状是:20岁的女人美丽,40岁的女人开始恐慌,60岁喋喋不休,70岁老态龙钟。可是法国女人,就连我们邻居的日本女性,50岁也非常优雅,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呢?
首先是受教育的程度,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越多,自我容器越结实,个人独立性越强。这样才能自信的面对生活的每一天。非常崇拜的宋美龄女士,不仅仅是她个人能力强,活的充实且优雅;还因为她在逆境:蒋经国去世后,台湾政府大幅度削减费用,她变卖资产过日子。当孔令仪告诉她:别墅的卖价远远低于房子的价值时,她淡淡的说了一句:知道了。与自己的际遇、自己生活和解,接受一切状态;当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美国政府请她去讲演时,她依然不涉及敏感的两岸问题。这些点滴,跟她的教育以及一直学习的状态不无关系。女性,要想活出真实的自我:学习是最简单最省钱最有效的方式。
第二,法国女性也好,非洲之恋的女主人翁也好,任何时候都不放弃自我,不放弃美。哪怕是在一个边远的庄园,她也要求给她做一条裤子。当非洲日落的风景与主人翁一身白衣搭配在一起,本身就是一副美丽的油画。从简单的“我不会”到“我可以学”,这一点点观念上,就拉开了多少人的距离。在学习上不放弃自己,在生活中不放弃自己,在衣着上不放弃自己,认真对待当下的每一天,这样的生活态度太值得学习。哪怕没有人欣赏,也要做最好的自己;哪怕没有人监督,也不放任自己;哪怕没有人支持我们,也要相信自己一定行。
这就是自己与自己的一场非洲之恋。您的
非洲之恋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