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真实

去年蓝田记者节,了解到有柴静这么一个人,继而知道她写了一本书《看见》。网上这本书的风评还不错,我挺喜欢看这一类有关见闻的书,于是头脑一热,不假思索的买来了。封面就吸引住我了,柴静坐在一群老人中间,身着衬衣牛仔裤,一头清爽的短发,双手抱膝,身子前倾看眼前的一个小孩子,目光灼灼,眼睛中有亮光,倒是很符合“看见”的主题。

2000年,柴静在陈虻面前说:“我关注新闻中的人。”就这一句话,陈虻拍板说:“你来吧”,意思是让柴静去央视新闻评论部工作。这句话似曾相识。记得詹青云在奇葩说中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一切不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去得到,除了人,除了那个人,除了你。”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神奇的生物,它有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判断系统,因而会有“意气”,有无关利益的拒绝,进而有遗憾和“意难平”。柴静和詹青云都是我很欣赏的人,她们都隐约的表达出一个观点:最重要的是人。

从懵懵懂懂了解诗歌小说散文等等开始,就不止一次听说过“人性”“人本”等等词语,它们在这些作品中深植,只是当时的我并没有放在心上,一直不求甚解。长大后,看过世界的人来人往、悲欢离合,也渐渐在稀薄的人生经历里感悟了一点点关于“人”的学说:或许正如她们所说,最重要的是人。

柴静曾经的身份是记者,做记者就绕不开“真实”这个词,《看见》作为柴静记者生涯的记录,不可避免的带有了特殊的印记。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真相?很多新闻专业的同学谈起新闻就叹息,都感叹要呈现真相太难,面临很多压力和难处。

柴静在第十章中说: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意思是带着感受和情绪就会影响对事物的客观记录,使真相流失。当时看到这儿的时候深以为然。当一个记者有了偏好和偏向,那么她所呈现的东西也一定是有偏向和偏好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就已经扼杀了观众的判断。可是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朋友同事的告诫之后,柴静在第十九章中自我剖析说:我有一个阶段,勒令自己不能在节目中带着感受,认为客观的前提是不动声色,真相会流失于涕泪交加中,但这之后我觉得世间有另外一种可能——客观是对时间中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有所感受,相互冲突的感受自会相互克制,达到平衡,呈现出“客观”的结果,露出世界的本来面貌。所谓客观,就是对任何一方都带有同理心,所谓真相,就是这种同理心共同作用纵观全貌的结果。

柴静做到了客观吗?我不能下结论,但是我知道柴静是富有同理心的,是一个心灵柔软的人,并且将这柔软投影给采访中的每一个人。她在《双城的创伤》里给被采访的男孩抹眼泪;她在《无能的力量》里为无心伤害到小朋友痛苦自责;她对良师益友陈虻身怀感激,写《陈虻不死》……从冷峻的正直到平静底下的柔软,柴静至少比曾经的她更靠近客观与真相。

再看新闻专业同学们提出的疑惑,似乎有了解答。真相不是一定要把隐藏的丑恶一面揭示出来,而是关注事件中的人,呈现事件的全貌,纵使这样不能将那些所谓的受期待的“真相”探寻出来,这样也就不会再有不能挖出真相的困惑了。

一本四百页的书,历时良久,读完,仿佛和书中的人物成为了朋友。当我看完后记那一句“感谢我的家庭”,我知道我是真的读完这本书了。停下来合上手中的扉页,心里一阵空落落的难受。他们是那样鲜活。好像柴静、老范、老郝、陈虻和小崔等人是我生活中的一个朋友,发生的这些事情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习惯和熟悉的力量让我的心毫无芥蒂,结束,生活也空了一块。从2000年二十三四岁的柴静坐在陈虻面前说出“我关注新闻中的人”到最后一幕柴静独自坐在木凳上倾听流水潺潺,柴静的十年,往事云烟。可是,陈虻已不在,柴静和她的朋友们也都各自纷飞。这一本十年经历的书,没有下一个章节了。

现在在百度搜索“柴静”这个名字,已经不能看到什么新鲜的消息,网络上也充斥着很多不太好的观点与言论。我了解的有限,未知全貌,很难从很高的层面去看柴静的所作所为。只就《看见》这本书来说,柴静曾经的经历,她做的报道,她揭露的问题等等启发了我的思考,对很多事件是非有了解有判断,这些,足够让我对她抱有好感。就才华与在书中体现的初心而言,我敬仰柴静。

生活像水流,“无穷无尽,连石头都被打磨得全是圆润结实,就这么不知所终,顺流而去”。

愿这生活中多一些《看见》里的“柴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