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貌似去瞎弄音频去了,很久没写一写。在简书上写并没有当作每天写作的这样一个习惯,想写则写,只是希望自己有点属于自己想法并坚持着。写作这件事从来都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我是一个看似很温和的人,实则有很多自己无法了解自己随时都无法很好与自己和解的人。可以说还在成长路上...
《我们仨》这本书不知处于对他们一家人相处的好奇还是就是想买来读一读,我很羡慕爱读书的人,但自己却是难以真正坚持一件事。初读第一遍,前面篇章根本读不懂杨绛写的什么?读了后面第三部分才娓娓道来三个人的故事,这就是属于杨绛的写作特色。读了后面再来读前面似乎能懂一点,但读了第二遍的我,可能再读一遍感觉又不同。这就是一本书不同人读不同时期读感受都不同。
杨绛和钱钟书之间的爱情尤为世人歌颂,他们之间是灵魂伴侣,一家人都是爱读书的,说来的玩笑或故事都是一家三人或夫妻二人才能懂。
杨绛被称为先生,由此她学识也绝不输于钱钟书,夫妻二人互相成就。才结婚时,钱钟书家人还比较有传统思想,认为结了婚的女人就不适合在外抛头露面。就在家做操持家务就行了。杨绛父亲得知,说了一句:我辛辛苦苦培养二十几年的女儿去给你们钱家当不要钱的老妈子,钱家人还真是奢侈。也看得出杨绛从小家庭教育是没有传统思想重男轻女在里面。反观现代虽然时代大不同,但还是有很多家庭和地区对男女教育观念存在不平等思想。
在这样一个有文化思想开放家庭背景成长,自然杨绛显得与众不同。遇上钱钟书更是互相成就和扶持,在生下一个从小就过目不忘聪明女儿,如杨绛说的“我们仨是一个不寻常的愈合”。
钱钟书说过的情话有很多,其中一句说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可以说这评价很高,但杨绛确是如此。
钱钟书还说过:“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杨绛回复:“我也如此”。
钱钟书还说过:“从今之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放在当代,真的这算情话中的情话,而且句句真。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为之向往和心声羡慕之情,尽管生活年代已是爷爷奶奶或更往上年代,他们的爱情故事已跨时代被无数读者珍藏内心。
里面没有浮夸词语,全是如实用杨绛姿态被写出来,后面有钱媛和钱钟书亲笔写,其中女儿钱媛得知自己生命垂危但担心自己走后妈妈生活问题。写下菜谱,教妈妈做饭。
也有父女俩互相写信字句
我在想,杨绛于2016年去世,这接近20年一个人是如何思念钱媛和钱钟书的,我想虽后面20年虽父女俩不在世,但依然每天和杨绛在一起。
望以后再读一遍有更深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