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的生日花,小豆蔻。
可能看不出来小豆蔻是个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它根茎粗壮,有些棕红色,绿色大叶子两列生长,叶片狭长披针宽阔,花朵由茎的基础部位一箭抽出,挂着花穗,就像是姜科植物一样,在显著伸长。花朵看上去排列稀疏,实质有序,花冠白色,结的果实长椭圆形,两头带尖,气味芳香而幸烈。如果用它来作调料你可能还不太喜欢。
往常的认为小豆蔻都是大胡子的喜爱,没想到该生长的植物却是原盛产在印度南部,潮湿的森林之中,采用它的野生果实,用许多调料的佐料与精油一起使用。到现在偏南方的斯里兰卡和危地马拉大片地域大量的栽植,成为主要的丰产区。
豆蔻会开花,成串而且并不难看,一串串的花朵串在一起,有粉有白,吸引眼球。盛放在他们自己生长出的宽大的绿叶丛中,隐隐约约打破一个季节里难看见的花色。
以往都认为豆蔻这种喜爱阴湿的热带姜科怪异植物是从远方而来的,其实在中国的南方种植也不少,云南贵州不比绝数原产地的印度,印度尼西亚种植的少多少。所以,对历史有映像的应该还记得,那些西方列强来到东方主要目的是干什么,不只是来花银子,还有要带回去大堆的香料,豆蔻就是其中的一种类。
豆蔻辛香散辣,作为香料就相当于我们平时用的大料提香,去膻味更是有手到味除的厉害之处。在欧洲的热带地区或许很难遇上这么好的佐料品类,或许还不曾自产过,有也也是极少数。
为了保证皇家和在贵族之间日益增加的需求,供应慢慢流传到了平常人家,当然再多也供不应求,远方有则需要也不为过。在意大利和英国不列颠的藏红花在当时是更尊享的象征,这么吸引人的使用之物,岂能够随便到处分享的使用到。所以,那些一级的香料也大受需求和供应。豆蔻也大肆流行。
这是历史赋予豆蔻的一段惊艳,没有什么美中不足。在中国它的出现更是意味深长,时常说起的一个词语就是豆蔻年华。这是被赞美,多么美好让人奢望的年少风华,更是对十三岁少女的赞美。
大诗人杜牧在他的离别之情泛滥之时,含情默默的写下《赠别》这首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是杜牧壮年游走扬州,在百无聊赖之际遇上难以释怀的女子,写下豆蔻诗句赠予。这一位少龄女子,就是诗中的“十三余”的这位,也一定是为这一位十三余的少龄,情难缘言有余的女子了。
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与藏还羞的豆蔻是比喻多么确切生动。
杜牧虽难舍留情,但豆蔻花当然应该的更言情有余,表达更有缘,因为她很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