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智永远保持活力
——《如何读一本书》
一、走了许多弯路
我爱看书,也看了很多书。真到用时,总是找不出自己曾经从书中获取的知识。记得古人那句话:“书到用时方恨少。”总是怀疑自己的书读得太少。有时就狠狠地购书,狼吞虎咽的读书,费尽了心力,却还是没有什么收获,常常为此苦恼不堪。直到《如何阅读一本书》出现在我的眼前。
当我仔细的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原来并没有真正在读书,甚至是错误的读书。《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把读书目标分成两类:为娱乐或获得资讯而读,为求得理解而读。
回顾以前的所谓阅读,我大多是为娱乐或是为获取资讯而读的,这样的书,我不需要多少理解,更不需要多少阅读技巧。甚至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的:以为读得多就是读得好,就应该增长智慧。有许多书读起来很容易,以为对自己很有意义,殊不知,自己的大脑细胞并没有接受它,很快就觉得对生活、对学习没有实际意义了,把它抛却。
读错了书,读得太广,却读不通。有许多书我是真没读懂,也有许多书读的一知半解,自己却一点没有察觉。好读书却读不懂的人,我也就是一个半吊子。
总之,在这以前,我在读书上走的事一条弯路,甚至是歧路。
二、那么怎样选择要读的书呢?
首先要明确读书目的:
是娱乐,还是只要获取资讯,还是增进理解?前两者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做到,只要想阅读,就能找一份读物来消遣。如果增进理解力是阅读目标,就要读比我们“更高杆”的作者写的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就为我们提供了阅读这类好书的艺术。
其次是给书分类
作者在书中把书分成了:论说性作品和想象文学作品;论说性作品分实用性和理论性两类书;理论性书又分历史、科学和哲学。
不同类别的书,读书的方法不同。书本与阅读者之间的关系,跟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因此,既然所要传达的知识不同,对我们的指导方式也不同,我们就要用相应的方法来读书。
培根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根据我们的读书目的和书的不同类别,我们就可以找到我们真正要读的书,开启真正读书,去跟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
三、如何读一本书呢?
在这本书中,作者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这是我首次接触到的阅读艺术的提法,很新鲜也很有指导性。
(一)基础阅读,不只是“识字”,还需要快速抓住文字的意思。在母语阅读中,基础阅读的水平对应着文化程度的高低。
(二)检视阅读,是系统化略读(skim),是快速抓住大意。注意形成整体印象。
(三)分析阅读是把自己替换成作者,从书的类型、书的结构、重点篇目、写作意图等六个方面了解一本书。
(四)主题阅读是带着目的阅读,找到书中有助于解答自己疑惑的信息。有的时候,主题阅读可以把很多书连贯起来。
这四个层次是渐进的,后面的每一层都包含了前者,检视阅读,才算是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我们才是一个主动阅读者,在阅读中,关于一本书应该提出四个主要问题。第四层是最高层次的阅读,包括了所有的阅读层次,也超过了所有的层次。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把分析阅读划分出三个阶段,分七章进行了分析,列举相关例子进行解说,怎样进行分析阅读。不过作者也在书中,分析阅读比较适合论说性的作品阅读,对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在第三篇分别作了讲解。
四、最能学习得读者,也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阅读一本书,就是读者跟作者对话。一本好书好书值得主动阅读,主动阅读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阅读。
作者在书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去公正地评断一本书,支持或反对作者的观点。伟大的作者经常也是伟大的读者,一位好的读者也会变成作者。
五、好书能给我们什么帮助
读一本好书,会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最好的书对你的回馈也最多:
第一、你的阅读技巧必然增进。
第二、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让你更懂得生命,变得更智慧。
符合这样标准的书只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这些书是作者的精心之作,所谈论的也是人类永远感兴趣,又有特殊洞察力的主题。这些书只占浩瀚书海的一小部分。
培根在《论读书》中也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我们的心智(头脑)能够无限的成长与发展下去,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用就会萎缩,大脑逐渐停止思考,死亡也就跟着来了。高层次的书会不断提升你的智慧,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好书会与你一起成长。
让我们从《如何阅读一本书》开始真正的阅读,让我们的心智永远保持活力,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