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节的烟花似乎昨天刚刚消散,而今天,却又将迎来2018年的春节,一年的时间竟是这样短暂。《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最初学到这句话时,只是理解其字面的意思,也曾在某个黄昏的余辉中感叹“逝者如斯夫”,然那时的感叹多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时间流逝,是临近不惑之年的我最最真切的感受。
岁末回首,一年的跌撞前行中,似乎更多的是忙而无功,于是,岁末的感慨中除却时间流逝的感慨外更多是对一年无功的怅然。带着这份怅然无论回首亦或前望都那么令人索然无味。于是,年,过年,成了感叹“老了”与“没意思”的一个语气词,尤其是如我一般临近不惑而无一事成的人。
然,细思量,这份怅然的感慨中,原为心中的那份不甘。岁首期待,期待新的一年,能撞大运,能真得如同祝福短信中写得那样万事如意。岁末回首,回首一年,却发现原来有着诸多的不如意。于是乎,怅然也就在那些不如意的感慨中油然而生。心有不甘,心有所憾,这大概就是心有所怅的原因了吧。不知怎么地,在这份怅然中,哈佛大学泰勒教授在幸福公开课中提到一个词“适应”,不期然冒进了脑海中。泰勒教授讲到我们会适应于习以为常的事,驱动我们,吸引我们的是不平常的事。因为世界上有很多好事,好事太平常了,我们就习惯了。我们就再也看不到好事,而坏事,是一种反常,总能吸引到我们的注意力。为此泰勒教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犹太传统故事里讲到一个男人,住在一个犹太小村里,东欧的一个犹太小村。他过得很苦他住在一间小房子里,家里有很多孩子,他妻子整天在耳边唠叨,他们不停地吵架,生活得太糟糕了。那个男人想改善他的生活,所以他去找拉比,把他的情况告诉他。他说“我们活在小房子里,挤满了孩子”,“没有隐私”,“我妻子整天在唠叨,拉比,帮帮我”。拉比说“你后院有鸡吗?”他说“有”。“下周,把鸡带进屋里”“拉比,你在说什么?我们没有地方……” “把鸡带进屋里”。男人很虔城,信任他的拉比。一整周都把鸡放在屋里,鸡毛,鸡粪,臭味,什么问题都有,孩子们吵得更凶了,他妻子更唠叨了“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们?房子本来就够小了”,“拉比吩咐的”他们继续吵架。这一周终于结束了,他跑到拉比那里说“拉比帮帮我”拉比说“情况怎么样?”他说“更糟了,家里没地方了,我们整天吵”“很臭,太糟糕了”“孩子,你后院有牛吗?”“有,拉比,我们有牛”“把鸡和牛都带进屋里一周”“拉比,但是……”“听我说的做”所以他把牛带进屋里,这一次也很糟糕,他鼻孔里都是这股臭味,他们一周不得安睡,太糟糕了。一周过去了,他整个人衣衫不整,憔悴不堪,浑身臭味。他去找拉比说“拉比,帮帮我,情况太糟了,糟多了”“你家后院有马吗?”“有,我知道你想怎么做了” “把马带进屋里” 他又把马带进屋里,太糟糕了,马乱踢乱叫,到处地跳,把东西摔坏,家里一片混乱,吵声不断,糟多了。终于一周过了,他跑去找拉比,拉比说“现在你过得怎么样?”“拉比,太糟了”“好的,下周”“你把动物都带出去”“然后再来见我?”一周过去了,他来见拉比,拉比问“现在情况怎么样?”“拉比,太好了,家里宽敞多了”“气味太好闻了”“我们一家人乐融融”“孩子很高兴,非常感激你,拉比”。家中的原始条件并没有改变,然而这个犹太家庭却有了不同的心情。失而复得,也许正是这个过程,让他们对以前的生活有了重新的衡量。然而,又有多少人能有着失而复得的幸运呢。失去了才知道珍惜,这时候的珍惜却增加了懊悔这一味不为我们所喜的佐料。然,如果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不能警醒的话,那么就只是徒增了一份懊悔,为另一次的岁末感慨增加了一份怅然的原料罢了。
如此,就让记忆将身边的小确幸串成珠链,捧在掌心,融在内心,滋养我们对幸福的敏感,把感激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培养我们感恩的习惯,把自己培养成积极者,培养我们的感恩之心吧。因为当我们感恩时,我们不再把好事习以为常。我们会发现我们身边和内心都有无尽的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心里,有很多好事值得我们感激。
是呢,“家人不错,朋友不错,自己也不错,这一年总的说来高兴的事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