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三十岁以前,最令人开心的词汇是:脱颖而出。翻译过来,就是屌丝逆袭、提职加薪。再意淫一下,接下来马上就是当上CEO、迎娶白富美了。这一切的前提,首先是要“脱颖而出”,从一群鸡里鹤立起来,从鸡窝里扑棱出一支凤凰来。
【1】被动式的脱颖而出。
职场三十岁之前,往往都是熟悉业务、积累经验、做好辅助、当好分母的阶段,部门经理或者线条总监一般都是35岁左右的青壮年虎踞龙盘,很少有机会让一个毛头青年“脱颖而出”的。
职场三十岁之前,往往有一种“水到渠成”的“等待思维”,就是提职加薪要熬到三十五岁再说吧,年轻人就应该当炮灰、做分母,所以一般人都会比较低调,不愿意出头露面,生怕被人说是出风头、有野心。
比如,一般职场青年在遇到急难险重或突发性问题时,经常下意识地“躲避”,担心自己挑不起,反而更加暴露出弱点,如果当众出糗,职业生涯前景黯淡,还不如按部就班、等待观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实例:一家较小的公司要推荐一名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去参加上级集团的青年能手竞赛。这个小公司对集团这种比赛向来不是很感冒,因为单位小,很难在大江湖里冒泡,与其去丢人现象,还不如敷衍应付了事。公司经理一连找了几个业务骨干,都被各种理由拒绝了。没办法,经理找来刚入职三年的小李,不由分说地下达了必须参加的指令。
小李本来想习惯地拒绝,后来一想,自己已经入职三年了,业务已经熟悉,本职已经成熟,只是单位层级比较都明显,论资排辈现象根深蒂固,想提前冒泡非常困难。既然是领导交办的任务,既然业务骨干们唯恐避之不及,不如精心准备,争取成功,即使不成功也无所谓,大家已经习以为常,对自己也不损毫毛。
小李白天上班,晚上认真学习。结果,小李在集团的青年能手竞赛中为本单位放了一颗卫星,居然拿了一块金牌。从此,小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战成名后,在单位被刮目相看,提前进入领导视野。为了排除既得利益者的阻扰,领导专门成立了新部门,破格任命小李为经理,成为该单位历史上的一段传说。
【2】主动性的脱颖而出。
职场三十岁左右,工作经历基本都是5年到8年左右,大家的起点差不多、经验差不多、能力也差不多,还属于同一层次。但是过了三十岁之后,这批同质化的职场青年,开始加速分化、拉开差距。再过五年,到达35岁左右,有的人已经当上了总监,有的人还是打下手、当分母,有时候不是能力差距这么大,而是上天只欠你一次机遇。
人到三十,一定要主动性表现自己的意识。正所谓,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在实践中,光抬头看路还不够,还要主动找路。不是找捷径抄小道,而是找适合自己的快车道。
实例:某外企五年前业务扩张,招了一大批年轻员工,有本科、硕研、博士,基本都是从管培生开始干起。五年后,这些人就开始分化,踏实肯干的,油头滑脑的,业务扎实的,投机取巧的,各种各样的人,在公司总裁眼里,基本都是清清爽爽的。
这一批人里的小张,是硕士,上面有博士,下面有学士,但他定位很准,就是要从这一批人如何脱颖而出,打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标签。业务、能力、为人处世,大家几年后,基本也差不多。
有一次,公司遇到一个比较棘手的项目,总裁在例会上询问大家,谁有办法去解决掉。正当大家都在权衡利弊的时候,小张站出来说让他去试一试。
结果小张全力以赴跟进这个项目,攻坚克难,最终较好地完成了任务,为总裁解决一个头疼的问题,也让总裁看到了小张的组织协调能力。不久,总裁任命小张为总监。其实,小张知道,比他有能力的还有几个人,只是让他抓住了这次机会而已。
【3】设计式的脱颖而出。
职场青年,有时候大家的思维也差不多,不管是主动表现自己,还是被动地表现自己,这两种脱颖而出,毕竟是外力作用,就是外部产生的机遇。还有一种,更为高层次的,就是精心设计的脱颖而出。
实例:某国企,进行市场化改革后,职场青年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大家都拼命地奋斗,干得多挣得多。这一批年轻人都像上了发条一样,又像一群狼崽子,见到任何机遇,都会明争暗抢。
这其中有一位小王,头脑聪明,思路开阔。他经常给自己画像,找出自己的优势,设计一些遇到什么事,自己该怎么办?并且对公司的一些未来发展思路,认真研学,提前判断将来会遇到什么难题,需要什么手段。然后再分析自己能干什么,提前准备什么。
果然,公司在推进新业务过程,问题不断,正当大家都懵圈的时候,小王胸有成竹地站出来,让他去试试,但前提是失败了敬请原谅。其实,小王早早地预判了情况,很快找到对策,解决了难题。二三次以后,小王就从一群如狼似虎的高手中脱颖而出,一年后走上中层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