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民爱物 根在孝悌——画家村感悟阳明智慧

仁民爱物 根在孝悌——画家村感悟阳明智慧

      “仁民爱物,根在孝悌”这一命题,深刻体现了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逻辑。

      《论语·学而》记载有子之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认为对血缘亲族的爱(孝悌)是培养普遍仁爱的情感训练场。明代王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比喻:"如木之始萌芽,孝悌便是仁之根。"

      儒家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恩机制,这种情感扩展具有鲜明的实践理性特征。北宋张载《西铭》提出"民胞物与"思想(把人民视为同胞,把万物视为同类),将孝亲之心扩展为"乾称父,坤称母"的宇宙情怀。

      孟子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论证性善,认为孝悌是"不学而能"的良能。南宋朱熹在《仁说》中强调:"仁者心之德,而爱之理。孝悌乃其发用最初处。"

      《周易·说卦》"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将伦理秩序上升为天道法则。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五行相生"理论,将孝道与宇宙运行规律相贯通。王阳明《大学问》"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为当代环境伦理提供了本土资源。

    “仁民爱物,根在孝悌”,这种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道德扩展路径,既符合情感发生规律,又具备实践操作性,为化解现代性困境提供了重要启示。正如梁漱溟所言:"伦理情谊是中国文化的根本,而孝悌恰是其发端处。" 

(文/樟木2025.7.1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