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幼儿园接小小郑的时候,看到了这样的一幕:
一位妈妈站在幼儿园门口等孩子,孩子出来看见妈妈,瞬间就笑了起来,迈开小腿跑向妈妈,刚刚跑到一半,妈妈伸出手指,指着孩子,张口就开始批评:你晚上怎么又不吃饭,你告诉我为什么不吃饭。
孩子的笑容瞬间没了,停止了跑的动作,脚步缓缓的往妈妈那里挪,嘴里怯生生的说着:妈妈,我想你了。
可妈妈依然没有停止嘴上的质问,孩子依旧重复着妈妈我想你了,妈妈我喜欢你,动着胳膊似乎想让妈妈抱。
妈妈最后说了一句:我再原谅你一次,再有一次就别叫我妈妈了。
我仔细看了看孩子,白白净净的很是可爱,我都忍不住想去抱抱她。
我也看到了妈妈眼里的焦虑与担心,妈妈是爱孩子的,继续和老师说着孩子吃饭的问题,生怕孩子不好好吃饭,没有营养,容易生病。
可怜天下父母心,也可怜小小的人儿此刻听到妈妈说:以后别叫我妈妈了该多么恐惧,对于她来说,妈妈就是她的全世界呀。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投射自己的种种给了孩子,这个故事中就是妈妈把自己的焦虑投射给孩子,孩子不吃饭,可能是因为不饿也可能是饭菜不合胃口,孩子一顿两顿不吃饭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饿了孩子自然会吃。
可父母却担心孩子不好好吃饭会影响生长发育,天天哄带骗让孩子多吃几口,甚至动用暴力,记得看到一个节目,里面妈妈拿着衣架站在餐桌旁边,监督孩子吃饭,如果孩子吃的慢、吃的不认真,衣架就会重重的落在孩子的手上,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声尖叫和抽泣声。
本来孩子没有问题,但在父母的焦虑情绪影响下,慢慢会失去对食物的兴趣,甚至对吃饭心生恐惧,就真的成了问题,父母会更焦虑,陷入恶性循环中。
育儿专家尹建莉曾说过:吃喝拉撒睡是孩子的本能。想想刚刚出生的婴儿就会找奶吃,就算闭着眼睛也能找到乳头吮吸。
所以,如果父母能够觉察到自己的焦虑,放下忧虑,把吃饭的权力交给孩子,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就会恢复正常。
除了投射焦虑,有时,我们还会把软弱和无能投射给孩子,觉得孩子是脆弱,需要我们把他保护起来,不受伤害,但却剥夺了孩子发展自身能力的权力;
把分离焦虑投射给孩子,我们总会看到或者听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入园后,妈妈比孩子哭的还厉害,孩子已经适应幼儿园了,妈妈还没适应孩子离开自己的现实,所以说有时不是孩子离不开妈妈,是妈妈离不开孩子;
把对自己的匮乏投射给孩子,小时候没有裙子穿,自己有了孩子,会给孩子买一柜子的裙子,可孩子却不穿。小时候没有钢琴弹,有了给孩子报了一堆兴趣班,可孩子却没有兴趣上。
给的背后是匮乏,那孩子得到的是什么呢?看不到这一点,我们会常常抱怨:我为孩子付出那么多,孩子就却不领情,真是白眼狼。
可父母给的再多,却不是孩子想要的,其实等于没有给。
投射不是爱,在关系中带着觉察和觉知,真真切切地去看,看自己、看生命、看他人,收回投射,自己处理自己的部分,才能真正的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