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书文集《曹全碑碑阳文字详注》完成之结束语
按照 “以自己 ‘解渴’ 为标准 ”、对 “曹全碑” 碑阳文字逐句作注译、把对碑文每一句的注译单独作为一篇简书之文、并依先后顺序一天一天不间断地发布之,到昨天就全部发布完了。
之所以说是 “发布” 而非是 “即时写就”,系由于全部的注译工作早在 “发布” 之前多日就已经完成了;而其后在简书上的,基本上是属于 “复制→粘贴→发布” 。
之前的注译工作,是分段落进行的 —— 即根据碑文之上下文意思,将全部碑文划分成了10个段落,然后分段逐句加以注译。
上述之10段注译之文(共10篇),以及全部碑文(碑阳)的译文(共1篇),已于之前在 “360doc个人图书馆” 网络平台发布,其帐户名称与本简书帐户名称相同,即均为“三河老陈醋”。
下面,对注译过程做一下小结(本 “小结” 的大部分内容,系由笔者在上述之 “360doc个人图书馆” 网络平台所发布的第10段注译之文里复制粘贴而来。) ——
(1)费劲
由于此前未曾这般注译过,加之自己知识底子薄,故注译过程比较吃力、用时较长。对于高手来说可能只需半日一天就完成的事,自己却前前后后用了两个多月。好在,自己有的是时间;再就是:自己肯下笨功、没有放弃。
主要 “费力” 之处,是搞明白碑文所涉诸多史地知识(直接的和间接的)。有些句/段,若不明了相关的背景情况,就难以对其意思作出判断。为了达到 “整明白” 的目的,查阅了好多的资料。
(2)学习
注译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此番注译下来,学到了许多新知,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颇有收获。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必须的。
(3)历练
在注译过程中,有时遇到难处,一时破解不了,但又不肯罢手或敷衍了事,于是就陷入了停顿,最长时停顿了有二十多天。彼时,多少有点郁闷。然而这难处,还是架不住 “多查阅、多思索”,随逐一被解消。而这,也再次印证了那句话 ——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4)乐趣
在注译的过程中,有时仿佛回穿两千年,置身古代,感受那个时代的起伏变迁、先人们的智慧和勇敢、大汉开疆扩土的挥斥与豪迈、华夏文明的悠久伟大、主人公的家国情怀与美德。这些,再加上克服上述一个个难处所带来的收获感,使得整个注译过程饶有趣味。
(5)庆幸
注译所需的大量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在网上 “查阅资料、学习新知”,真是太便捷了。若没有互联网,要完成此番注译,那不知会难上多少多少倍,甚至或许会 “拿不下来”。故而对自己能身处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深为庆幸。
注译刚开始时,特为此买了两本工具书 ——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119.90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39.90元)。但这两本书,后来并没怎么用,原因是:无论是在字词解释的广度上,还是在查阅的效率上,使用字词典书,均比不过使用互联网。
(6)感叹
在查找史地资料的过程中,就感叹:尽管年代过去了那么久远,但仍有众多的史料被保留了下来,这,真是很不容易、很难得的事。这里面,以各种形式记录历史的人,费心保留历史资料的人,尽心考古的人,等等,都是令人敬佩的。与此同时,对一些历史资料的毁失,尤其是大规模人为造成的,颇觉惋惜。—— 有些史料,没了,就永远地没了,而其所记录的历史,后人也就再也无从知晓了。故文物的传承与保护,其必要与重要,没得说。
(7)鸣谢
对于前述网上那些资料的作者、提供人、网站,在此深表感谢!
同时感谢在注译过程中给予笔者支持和鼓励的亲友们!
最后,还要感谢为我的注译之文做发布的简书!—— 一个在线书写功能性强、很具有包容性的网络平台;赞。
说明:上面提到的我在 “360doc个人图书馆” 网络平台上所发布的注译之文(共10篇),与我在本简书上发布的注译之文(共195篇),二者在注译内容上,是基本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前者含有一部分后者所没有的 “分析判断性” 内容。
在此前 “发布” 的过程中,有时候,自己会回翻已经发布了的注译之文并做一些修改完善(个别小修小改)。 此外,看着阅读量有以龟速在增长,就希望:自己的注译,能对那些有真正需要的读者,有所助益;若能达此初衷,那,自己的此番劳动,就没有白费,就有点价值;会令自己欣慰。
只是,隐隐地有所担心 —— 就是怕注释错了而误导读者。对此,自己会继续就 “注释” 加以学习,以完善注释、修正或有的错误。
阅读量的增长,尽管十足的 “龟速”,但相信:增长,将是长久的;因为,习练 “曹全碑”、且与我同样想明了碑文意思的人,会陆续有之。
最后,还是本 “文集” (实则就是 “文件夹”)起始篇里的那句话 —— 受知识水平所限,注译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故诚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