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通译】
孔子说:“颜回实在是贤人,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地方,一般人无法忍受,但颜回却不改学习的乐趣。颜回实在是一个贤人哦。”
【学究】
颜回总是出现在孔子的表扬声中,也说明颜回的确是孔子得意门生。无论生活多么简陋,环境如此恶劣,学习仁德之心从无改变,只是英年早逝,颇为叹息。
颜回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真是劳其筋骨,历其心志。当一个人不再在乎物质享受而坚持学习,那必定是一种信仰所致,唯有绝对的信仰使然,才会有如此通透的行为。可见没有这样的决心,成果自然不会尽人所意。
【原文】(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通译】
冉求对孔子说:“我不是不在乎老师所说的道理,只是力量不够而已。”孔子说:“力量不够的人,一定走到中途停下来。而今是你还未走就认定自己不行了呀。”
【学究】
说完颜回说冉求,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各有特点,而孔子也能因人施教,使他们学有所成。从这一段对话可以看出,冉求是一个有小聪明的人,在学习的道路上瞻前顾后,总是找理由说自己能力不行,实际上是内心动力不足。
孔子直言不讳,直接说破冉求的小伎俩,在实践中能力不够会自然显示,而冉求这样还没行动就找借口的行为,那就是画地为牢,给自己一个安全空间,不想突破而已。当目标不清晰,又不能明白目标实现的价值,或者说对实现目标的愿景没有向往,自然行动力就不足了。这是一种心态。
【原文】(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通译】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学究】
什么是君子儒,什么是小人儒,孔子在这里提出这样的区别,用意何在?这和佛教所提出的大乘和小乘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君子儒就是自己学会懂得仁德之礼仪,然后不断践行,并为此传播,令天下所有人都能做到仁德之行,唯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小人儒只是为了炫耀自己懂得仁德礼仪,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资本,并不在意其他人是否学到仁德礼仪。而孔子对子夏说这样的区别,用意自然明了。
【原文】(6.14)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于偃之室也。”
【通译】
子游成了鲁国武城之主管。孔子问:“你得到什么样的人才了呀?”子游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做事从不找捷径,没有公事一定不会到我的内室来。”
【学究】
孔子重人才,对于弟子也一样建议发掘人才,重用人才。子游做了一城之主,发现了这样的一个人才,就是做事兢兢业业,从不投机取巧,公私分明,没有事情的时候从来不到主管那里私下活动,这是一个正直之人。
下属和上级拉近关系,从古有之,当然有些人通过接近上级是为了获得上级的庇护,以求得上级照顾来获私利,也有人通过和上级搞好关系来求得做事方便。对于秉公做事的上级,不会在乎下级来搞关系,做事就行。可见子游也是一位坦荡磊落的长官。
孔子对待颜回、冉求、子夏、子游不同的方式来提醒做事和学问的重要性。学为所用,量才录用,这是孔子实践仁德过程中最看重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