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楚长城》(组照)获“鹰城记忆”摄影大赛一等奖,被市博物馆典藏;图片之一被居庸关和嘉峪关两大长城博物馆收藏,并收入《万里长城》大型画册。
这是我从事摄影创作十几年来的首个专题,钟情于楚长城拍摄和研究,心中有一种很深的长城情结。现在这些图片弥足珍贵,因为它成为不可复制的最后影像。
长城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视为不屈精神和勇敢、勤劳、智慧的象征。说起长城人们会自然想到类似八达岭的明长城,却鲜少熟知被长城学家称为“长城之父”的楚长城。
亘横千里的楚长城为我国修筑最早的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600余年历史。楚长城在历史文献上称为“方城”。《汉书·地理志》载:“南阳郡,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 公元前656年,齐国伐楚,两军相遇郾城召陵,楚派大夫屈完前往齐军营谈判,以“楚国以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固守,迫使齐国打消了伐楚计划,订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南北朝盛弘之《荆州记》载:“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瀙水,达沘阳界,南北连绵数百里,名为方城,一谓之长城。”楚长城最初是由列城发展而来的,即一系列依地形排列而成的防御型小城。我国著名学者杨宽先生在其著作《战国史》中,对楚长城也有独到见解,书中所述楚长城大多在平顶山境内。
楚长城起自我市的鲁山、叶县、舞钢,延伸到南阳、驻马店等地,总长800公里。依山就势,蜿蜒于崇山峻岭,全线分布整体轮廓呈半圆弧形状,均为“有土之处,筑土为城;无土之处,垒石为固”,以扼守古道、关口为主的防御形式。平顶山的长城遗迹以叶县保安镇的前古城为中心,东经要山、转山、老寨山,舞钢市横梁山、平岭、金钗崖、马鞍山、鳌山、龙头山,朝泌阳方向出境。西经黄城山、五里坡、高楼山、官石脑,过方城县大关口,与鲁山境内的鲁阳关、分水岭一线的楚长城相接,沿线留有关隘、石城、边墙、关门和烽火台等遗址,成为楚国“楚适诸夏,路出方城”的重要险关要冲,在滍水(今沙河)以南构成坚固的防御屏障。
2006年,我在叶县五里坡寻访楚长城时,站在烽火台上,拍下了第一张楚长城的照片。正是这段难忘经历使我认识了楚长城,爱上了楚长城。十几年来,先后寻访鲁山县、叶县、舞钢市一带的楚长城遗迹,拍摄了大量的图片。2008年,我参与市发起组织了楚长城研究考察活动,十几天里不畏山高林深,确定分布区域及基本现状,并取得实质性研究成果。2009年,我曾随中国长城研究会会长成大林先生、《万里长城》、《中国长城博物馆》编辑部主任郑严先生等一行,对叶县五里坡楚长城进行寻访考察,认定民间所说的“土龙”是建筑年代不晚于战国的“楚长城遗迹”。 在一处遗址上发现春秋战国时期陶豆折壁浅盘残片和正面饰绳纹陶片,为确认楚长城提供了关键性的实物证据。
2012年,我有幸认识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被誉为“长城之子”的董耀会先生,他是徒步走完万里长城第一人,并作为我国著名长城专家先后陪同来华访问的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小布什登上慕田峪和八达岭长城。随着大型纪录片《行走长城 发现历史》摄制组,沿着楚长城一带的犨城、平岭、前古城和后古城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确定前古城(古称卷城)北依甘江河,南接楚长城的军事要塞体制,并在城址附近村民中发现了楚国独有形状古怪的蚊鼻钱和铁镞、铜镞等。
这些年来,我始终关注着本土文化,探寻鹰城的历史,专注于楚长城专题的拍摄与研究。在长城小站网站所发的楚长城系列图片,引起多方关注,国家相关部门出版的《万里长城》大型画册里,收录有我拍摄的楚长城图片,从而改变一直以来以学界争议齐长城是我国最早长城的说法。当叶县五里坡楚长城因建设风力和光伏发电项目,遭受毁灭性破坏时,我赶往现场拍照取证,并接受《中国文化报》、《河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采访。我拍的楚长城组照被平顶山博物馆作为一级收藏作品收藏。并在北京召开第三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会上,作为河南楚长城保护团队重要成员被授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奖。
前不久,我看到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杨越峦拍摄的《野长城》,给我很大的启发。他突破了风花雪月的“雄浑壮美”的审美常态,重点拍摄河北境内残存的野长城,将特定环境和现实生活中人的状态纪录下来,运用经典的黑白表现手法,突出质感,增加了时间维度,营造出历史的沧桑感。与之相比,我在拍楚长城时却刻意忽略了本体以外的特定环境,缺少楚长城与人文的关系,包括时代信息与细节。
楚长城虽然历经两千多年沧桑风雨,仍透出一种深沉、厚重和威严。它同万里长城一样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代表劳动人民勤劳智慧与勇敢无畏的精神,体现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丰富内涵,见证着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灿烂的文化。高山仰止,心存敬畏,便有了催人激越和奋进的力量。
附: 部分考察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