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2-1)

如何培养孩子乐观、自然、自由、自信的个性?

一、

1987年伴随着春天的气息,一颗新生命悄悄地萌发了。是年,孩子的妈妈22毛岁,一张稚气的娃娃脸。深深地酒窝还茸饶着新婚的甜蜜,可身体本能而奇异地反应出一个新生命在召唤她了。

“要做妈妈了!”。好奇、意外、惊喜,伴随而来的就是无奈无措。生活的家还在图画里:没有房子、 没有家具、没有电器。生活、工作和事业才刚刚开始。同事如何想?亲朋如何看?孩子妈妈-一个受传统教育颇深,又在事业上特别要强的女孩,一时难以面对外部的世界。

新生命的孕育对我却是一个天大的惊喜,尽管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早。我安慰妻子道,“在自然和快乐中孕育出的第一个小生命,一定是最有活力,最灵动的孩子”。我特别强调了第一这个词。第一意味着珍惜。这样一个抢着闹着,跨越彩虹桥,要从天上降落人间的精灵,谁也没有拒绝他的理由了。有了共识,就能坦然地面对别人的不理解和异样目光了。

新婚生活刚刚起步,立刻应验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孕育生命的过程是艰难的。沈农五舍,一座文革期间被各界占领过的残破的红砖楼房,犹如饱经风霜的老人,皮肤上吊着鲮蛸。一条悠长而黑洞洞的筒子楼里,有一间我栖居的宿舍。撵走好友,并上两张绿色的铁床就是我们的新房子了。书桌上一台岳母陪嫁的14英寸彩色电视,为新婚燕尔的我俩增添了点点色彩。

门口临时搭起的炉灶上烹调素炒大白菜是我们最常见的菜肴。偶尔为了怀孕的妻子补充营养,买一只母鸡,也要花去我一周的薪水。宰杀拔毛开膛清炖,一手菜谱,一手锅勺。看似清贫的生活,也是自自然然,觉得生活本来就该是这样。唯一奢侈的小食品是核桃。在门缝里给妻子夹核桃吃是我有生最勤快的温暖记忆。

随着生命种子的胀大,有一天,我凝视着刚刚还是情纯少女似的爱妻,突然间身体夸张得扭曲变形时,心里有着隐隐的痛。心想作为男人或许太自私了,光想着守望自己青春的基因,而不顾及妻子形象的美丽。此刻也才第一次看到做母亲的伟大之处。

一日当妻子用一条彩色布带将一头的长发扎起,换上宽体的布衣时,一个柔媚的少妇瞬间呈现在视野里。孩子和母亲之间早早的互动,已经唤起一个母亲深深的母爱。对孩子的爱和期待让一个母亲更加熠熠光彩。

那时候,我们还买了许多胎教音乐隔着肚子放给孩子听。五六个月后,每次婴儿听到音乐就会表现出躁动,用脚轻轻地踹和外界互动。但是,胎教的音乐一定不能太响,否则会伤孩子脆弱的神经。现在我经常会发现一些父母把婴幼儿 带入酒吧一类的音乐场所,会对孩子柔嫩的听觉造成危害。

带着新生活的喜悦,我俩开始了孩子出生前的筑巢运动。攒三月买个冰箱,二个月买个洗衣机,找人买木料,打家具,挺着气球一样的大肚子,和我一起给家具涮油涂色,攀上攀下,灵活的像一只小猫。丝毫没有顾及甲醛等气味的污染和毒害。那个时候我们住在农大院内,她上班的单位位于新乐遗址附近,来回公交三个多小时。偶尔能搭上领导的便车是最感激的事了。

一次在妇婴医院检测,一位好心的护士惊喜地告知我们孩子可能是个男孩。但我们并没有那么兴奋。一是我们没有太多在意过孩子的性别,另一是我一直喜欢有一个像孩子妈妈一样贤惠漂亮的女孩。可孩子妈妈更喜欢有一个男孩,她认为男孩子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二、

1987年11月 7 日,沈阳初雪。妻子挺着大肚子下班后,在简陋的寒舍里迎接前来看望她的同学立秋。清晨,用过早餐,在农学院大门口送同学离开后,她突然发现肚子里隐隐的痛。急忙回到岳母家里,岳母说:赶快洗个头,准备上医院吧。

简单收拾了衣物和洗漱用品,坐上公交218路,就近去了沈阳东陵区医院。这是一个位于沈阳城乡结合部的区级小医院,她的一个高中同学工作在这里。挤满医院走廊的是黑黑的脸膛。挤满病房的产妇裸露着棕黑色胸膛。

大约下午三点左右,岳母将孩子从产房里抱了出来。放入襁褓中,我第一眼看到,孩子迷着眼,脸色红红带着乳毛,小脸上眼睛和嘴显的特别大,可能是刚刚冲破许多关辖挣扎着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脸面都挤变形了。

看了第一眼后,我心想,这个孩子不怎么好看唉。岳母从我的脸色猜到了我的心思,以一个过来人的口吻对我们说,“孩子,刚出生都像一只猫娃子,几天就会大变样。”不过看到孩子满头黑黝黝的头发,欣慰的是终于应验了给孩子妈妈补核桃的作用。

为了让孩子尽早吃上初乳,为自己的妻子揉奶成了初为人夫的老爷们的首要工作。走进医院污水横流的卫生间,在冰彻的水中为孩子洗尿布也成为我人生的第一次。开始手上皮肤会粗糙,可几天后慢慢就变的滑溜细腻起来,原来孩子的便便有如此神奇的润肤功能。出院后回到了寒舍,开始了育子工作。

一本厚厚的“育儿大全”是我们的育儿宝典。孩子妈妈的奶水特别慷慨,最初的几个月里,也不需要半夜起来热奶之类的工作。记得进入隆冬,那一年沈阳的雪出奇的大,几个锅楼工在楼道里做着补救的保温措施。当听到“ 叮叮咚咚”的水管敲击声,孩子就会有特别的反应。二三个月后小脑袋就会随着灯光的摇曳而晃动。特别是偶尔绽放出的甜甜微笑,是对新为人夫和人妻的我们最大的奖赏了。一边哺育孩子,孩子妈妈也模仿陈鹤清大师开始记录孩子成长的每一天。

出生三个月后,孩子妈妈就要上班了。孩子只好寄养别人家里看护。每天早上用一个大大的棉被把孩子抱过去。每次晚上去抱孩子时,都会发现孩子在熟睡中。那时候,社会上流传着看孩子的老太太烦孩子哭闹,有给孩子吞食药的传闻。此情此景,每次都会深深的心痛。可是无奈也只好为之。但同时我们也认为善良的张太一家人不可能是这样的人。后来两家也逐渐成了亲戚,我们经常告诉孩子永远记得这些生命中爱护过你的人。

那个时期应该是我事业的迷茫期,刚刚参加工作,对新的工作没有感到任何的新鲜和兴奋。对未来也没有清晰的思考。但总是感觉不甘于做一辈子教书匠。尽管有了孩子,可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贪玩的心特别重,有时会忘记孩子的存在,有时也会忘了回家分担照顾孩子的任务。回想起来,不可原谅的是那时的我特别懒惰,大男子主义思想,不懂得心疼人,有时候三楼水房停水,妻子还端着锅碗到一楼水房洗涮。

三、

孩子的童年成长在沈农校园里。这是一个亲自然的环境。四季有不同的花草、树木。春天,植物园中,樱花桃花杏花绽放,丁香花花香馥郁溢满园区;秋天,银杏大道二侧,金黄色的叶子随风飘荡,山里红压弯枝头。背后一座小山紧连着古朴幽静的东陵公园。孩子的姥姥老爷就工作生活这样一个大自然园区里。

一路清苦走过来的两位老人,尽管后来身居高位,也一直保持着艰苦朴实的生活方式,即使对隔代的子孙也采取自然而然的教育方式,没有任何的溺爱和娇惯。而是用他们最淳朴最宏大的爱,呵护着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从物质到精神,从寒暑至隆冬。其中的故事即可成就一本书。

沈农五舍那条长长的半边楼,是孩子玩伴们追逐快乐的天堂。每天和玩伴们疯玩后,孩子总是打开积木筐子,把积木倒在家里简易的绿色氢纶地毯上,独自搭出高高的楼房,摆出多样的造型,不厌其烦,专注用心。有时,我故意把他摆好的积木碰倒,想看他的反应。他总是在表现出略微的生气后,又重新按原来的造型摆好。后来,又喜欢上了拼地图,不久拼图速度就超过了我们。

沈农的植物园也是孩子们玩耍的户外天堂。夏天可以逮蚂蚱,扑蝴蝶,择野果,冬天,可以在臭臭的忙牛河面上滑冰车。有时端着水枪高傲地站在假山顶上,做着英雄的姿态。有时在假山门口金属架子上攀上攀下,自由快乐的如小猴。现在看来,能够亲近自然,是孩子在农大校园生活最大的福气了。

当时我们老家还在内蒙古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下了汽车还有十多公里山路。第一次带孩子回到乡下是孩子三岁的时候。八月份的塞外也是鲜花绿色覆盖的田野。孩子第一次看到漫山遍野的各色庄稼、向日葵,非常兴奋,经过三个多小时爬涉终于把孩子带到一个非常陌生的地方。

那个暑假是他第一次体验农村生活,自由地敞开天性感受大自然和乡土风情。在高高的土墙围起来的羊圈里,看二爷剪羊毛,看几百只羊挤在一起午休的场面。和奶奶一起捡拾被冰雹打落在田地里的豆子;和爷爷一起看村上最古老的磨盘和水井。站在猪舍和鸡舍屋顶上用木棍子当麦克风唱“亚洲雄风”。不到一周孩子竟然学会讲地方方言。

现在的许多孩子,由于从小缺乏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容易患上自然缺失症。理查德·勒夫在其著作《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现在的孩子前所未有地失去与自然的接触、缺乏户外活动。现代儿童的这种“奇怪”特征增加了他们罹患肥胖、多动症以及抑郁症的概率。在我看来,这些只是生理性的,更重要的是缺失了大自然带给孩子的天性开发和心智启蒙。

据杜尔瓦荒野意识学校的项目主管约翰·查克托夫斯基透露,如果孩子没有机会到户外进行自由而充满想象力的玩耍,他们就会为此付出心理上、精神上和情感上的代价。孩子们在学校学习的环境相关的知识可能会导致预料之外的负面效果。“这样的学习通常不是关于他们家附近或院子里的自然,而是关于其他地方的环境问题,这就使得他们与当地的连结更少了,甚至会让他们对户外产生一种更强的疏远感。”  也养不成从小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的习惯,因为书本上看到的那是别人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无关。

这是现代儿童环境教育最值得注意的问题,环境教育必须首先从自家身边的环境认识和关心开始。并从小能够把大自然和自己的衣食住行联系起来。从心底热爱大自然。

作为家长,可以用心寻找把孩子带到户外的机会。比如,可以带他们去当地的公园及郊外,也可以远足或骑行。如果孩子是在学步到幼儿园年龄段,你可以选择平稳而风景宜人的步道。你可以带一本《观鸟指南》,播放“我们能够数到几只鸟儿”的歌谣。年纪大一点的孩子会喜欢和你一起在这些步道上骑车。

创造机会让孩子到自然中体验。大自然给孩子的灵感比书本上的知识有用一万倍。

四、

进入托儿所以后,孩子开始了集体生活。孩子一开始表现出不很适应。啼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一次孩子童真地央求他姥姥说:“姥姥你提前退休多好啊”。刚入托时的不适应还表现在,不时会撞祸。例如,受到欺负时会像猛虎一样,咬住对方。一次活活地从一个女孩的脸上咬下一块肉来。被关如禁闭也是常有的事。一次我去接孩子,发现孩子一个人像一头小鹿被关在围栏里,不时用头和身体撞击着护栏,企图挣脱囹圄,融入自由空间。

心理学家认为,咬人和吸吮一样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咬人的本能深深地埋藏在下意识中,如有的成年人在激动的时候会咬嘴唇、指甲,思考问题的时候会咬笔头、橡皮,这都是咬人反射的表现。宝宝咬人是他宣泄(正面或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由于年龄关系,他还不能分辨自己行为的好坏,因此爸妈需要了解宝宝咬人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而不是武断地责备他。

孩子在三四岁时,显出非常倔疆的性格,例如,非要做某件事,非要去某个地方,非要某件东西,或者非要认为某个道理是对的。大人任何解释都不会听,有时,孩子会气的一边大声哭,一边头上冒热气。可想那个时候,孩子的心中肯定会有像原子那样威力的能量需要释放。可我们做大人的往往不能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而用大人的思维和权威来驯服孩子。这其实是对孩子的巨大伤害。作为家长,当时不能解开答案,心里也阵阵的痛,但为了不失所谓的家长威风,不能俯下身子育孩子耐心交流,而是劈头盖脸地教训孩子。

在那个年龄段,孩子有时会深夜莫名其妙地哭,而且越哭越厉害。有人说是缺钙,也有人说是做了噩梦,总之我们也搞不清原因,而且经常会发作。一次我有些生气,把他推出门外走廊里,可令我震惊的一幕是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深更半夜径直朝楼下走去,而且抬头挺胸,像一个要出走的英雄一样。我急忙上去把他拉了回来。从那一刻,我第一次体会到对儿童世界的陌生,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内心世界。也就是那次孩子的表现出的英武姿态,让我意识到他的独特个性。

当时正值读博关键期间,孩子一哭就心烦,也没有好的办法。有时会埋怨作为幼教专家的妻子也没有有效的方法。常会发现,她并没有表现出老师一般的举动。只是常常张开她那温暖的怀抱把孩子把紧紧地拥在怀里。她认为,每个孩子都要经过这个时期,作为父母能作的就是给孩子更多的温暖,陪伴孩子平稳度过,而不是责备。如果非要采取一点措施的话,只能通过另一件事和活动,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开,慢慢驱散脑海中的魔咒。

五、

孩子第一次体验到自豪感或成功感,我想是和跳秧歌舞有关。

东北大院里,每当傍晚老头老太都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跳健身舞。我们家孩子就跟在他姥姥后面,拿着一把扇子,模仿老人们跳舞,渐渐地跳的有模有样。在大人们的赞叹声中,孩子越跳越起劲,越跳越出名。甚至,别人称呼我们俩为那个会扭秧歌舞孩子的爸爸妈妈。

周围人不断的夸奖,家里亲友的鼓励,也在暗示他跳舞的自信。后来参加幼儿院举办的舞蹈爱好班,代表班里参加学校的文艺汇演活动,从小打下了外向自信乐观的性格基石。至今,伴成小女孩在学校联欢会上跳舞的影像是孩子们最爱看的素材。也是最早为孩子留下的影像。

孩子童年的成长中,家庭里,尽管大家在自然朴实的教育理念是相同的,但在具体执行层面,有时也会有一些分歧的。

我自小离开家,养就自主自立性格。靠自己不靠别人的信念深埋于心, 这些理念不知不觉也注入到培养孩子的言行中,了解得一些欧美人教育孩子的做法也影响了我教育孩子的行为。

例如,孩子上幼儿园时背一个大大的书包,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要去帮他拿,自己的包自己拿,在我认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在孩子姥姥眼里是很难认可的。我的这种无意识行为其实孩子从小是能够感受到的,他会本能地知道,要靠自己,自己的路自己走。孩子三岁前后,要必须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气和习惯。凡是自己能够做的,必须自己做,凡是自己应该做的,当尽力去做。

孩子妈妈,在西雅图接受过正规的蒙特梭利儿童教育培训和实习。她自然掌握一套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但她对自己的孩子从来都不说教,而是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用一个母亲博大的胸怀去理解包容孩子和鼓励孩子。对我有时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不耐烦和粗暴太态度,虽不明说,其实是有很大的意见。

由于根深蒂固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使然,从我的心里认为,一个做幼教研究的人员,一定有一套定势或方法用在孩子上体现,当然也理所当然成为自己孩子的教育专家了。可我看到的仅是惯常的母爱和呵护,丝毫看不出专家的本领来。甚至还怀疑,这些专家的幼教方法是否对自己孩子管用,母爱会不会掩饰掉所谓的方法。她没有和我争辩,而是继续采用自然而然的教育方法。

直到我转行做了自然保护工作以后,我才逐渐意识到孩子妈妈采取的自然而然的教育观的正确性。自然而然之道就是以儿童为本,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尊重孩子生命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可任由大人在上面涂画。孩子是一粒种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有自己的时间和节奏,有成长的巨大能量。不需要大人任何人定胜天式的揠苗助长。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注灌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和泥

让孩子在自然、朴质、雅正的自然环境中自主地成长,才能养就孩子求爱、尊重、信任、宽容的品格。自然而然就是要回归真实,回归生活的真实,回归人性的真实,回归情感的真实。杜威说:教育没有目的,成长即目的。我们奉行这句话,教育一旦有了目的,就会失去完整和真实。当然,这些也是我后来才感悟出来的东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