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没有坦途,一路都是痛苦。
人总喜欢吃甜的东西,从化学的角度来看,甜食中糖分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能够刺激大脑神经让人产生快乐的情绪,于是甜成了幸福的代名词。可生活里总要吃些苦,吃过苦,才能知道甜的不易。吃过失恋的苦,才知道恋爱的甜;吃过贫穷的苦,才知道金钱的甜;吃过努力的苦,才知道成功的甜。所有的甜,都是因为苦的衬托才显得弥足珍贵。而在这种种苦当中,有一种苦,是一定要吃的,那就是学习上的苦。
在农村长大,在这有限的年岁里,我最感谢的便是当年父母当年义无反顾地送我读书。
小时候读书爱偷懒,放学回家书包一扔就想出去玩,被母亲逮住了,说:“和我下田去,田里的草还没拔完。”我听了,乖乖地掏出书本,开始写作业。比起干活,学习简直是救赎。
我可以好不犹豫地承认我憎恶农活,即使现在那些干活的日子依然历历在目,成为我每天向上的养料。我记得小时候干活,我总舍不得穿白衣服,怕一不小心会抹上乡土的痕迹。我还记得小时候那些个暑假,农忙正当时,大夏天包的严严实实,弯腰在浑浊的水田里,一不留神脚上蚂蝗便爬上了小腿肚,第一次,可能还会哭,第二次、第三次,也就坦然了,自己走出水田,问坐在田埂上抽烟的大伯:“能帮我烫掉这根蚂蝗吗?”大伯两根手指捻着烟嘴,滚烫的烟头对准蚂蝗,蚂蝗在小腿上扭动几下,也就服气地滾下了脚,这时候我的心里总是充满了快感,好像甩掉的连通干农活那种痛苦。要是没有人,就自己抓起田埂上布满泥点的胶拖鞋,在蚂蝗吸附点上一两寸的地方啪啪啪地抽自己一两下,然后蚂蝗就掉下去了。每次干掉一只蚂蟥之后,我总是会在田头站上几分钟,流动的活水冲过蚂蝗叮咬的地方,心里有些委屈,暗暗发誓:未来,一定不过这样的生活。
我很庆幸我当时选择了读书,更加庆幸父母的无条件支持。吃过农活的苦,也就更加珍惜学习的甜。那些学习上的苦,算的了什么呢?背不下来的单词会,比烈日下割不完的稻谷痛苦吗?做不完的习题,有肩膀上挑不完的担子痛苦吗?黑夜里熬夜的痛苦,有起早贪黑争时令痛苦吗?其实,都痛苦。可是,因为从小吃过体力的苦,才懂得珍惜坐在教室里的甜。
走出乡村后的世界,是另一种苦。这种苦,没有皮肉那般直接,却更让人无能为力。这种苦,来自自身的无能为力,来自资源的参差不齐,来自同辈人之间的你追我赶。从小到大,每一次升学都是的挑战,我战战兢兢地从村里到镇里,从镇里到县里,最后好不容易才走进城市里,我为自己沾沾自喜,可最后发现我拥有的一切别人动动手指就能得到。我痛苦过,痛苦为什么没有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里;我也迷茫过,迷茫在这藏龙卧虎的世界里如何站住一只脚,可最后还是选择默默承受这一切痛苦。既然不能选择出生的家庭,那就选择自己的未来,能够拥有选择未来的机会,我已经很幸运。
每次感到迷茫绝望,我就想起纪录片《人生七年》那个不断学习最终改变阶级的孩子。我们没有精英家庭孩子手里的资源,一定要有他们没有的吃苦耐劳,如果连这都做不到,那只能永远受困于贫穷痛苦之中。
我始终相信学习改变命运,也是如此践行着,对于我们这些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学习更是证明自己最好的途径。我喜欢李银河说过过的一句话:“一个人如何度过自己的生命,小部分决定于可观环境,大部分决定于主观意志。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塑造自己的生活,为它赋予任何色彩和情调。”今天,当我处于城市的洪荒中,看着身边的人优秀向上,我依然痛苦迷茫,但更多的是对这份痛苦的接纳和释怀。如果世界让我如此,那我就迎着痛苦逆流而上吧。
人要有吃苦的勇气,更要有不吃苦的底气,今天吃的所有苦,都是为了未来不再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