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正面情绪的原型,亚里士多德之后的许多思想家都说过,人类的所作所为, 最终都是为了追求快乐。我们之所以想追求财富、健康或名声,都是为了借此得到快乐。然而,追求快乐也不是因为它可以带给我们其他好处,因为快乐本身就是目的。 但快乐若真的就是终点,我们又对它了解多少?
为什么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在体悟人生的痛苦与短暂后一再告诉我们,世界充满生老病死,人类注定无法快乐一辈子,而这项研究却得出与此相反的结果呢? 也许其间的差异就在于: 先哲先贤倾向完美主义, 人生的不完美令他们难展欢颜,但芸芸众生却能不完美地欢愉度日。
一般人都认为,居住在物质环境好、政治较稳定的国家里的人,会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快乐( 例如瑞士、 挪威人会说, 他们比希腊或葡萄牙人更快乐) , 但这并非定律, 例如贫穷的爱尔兰人便表示,他们比富裕的日本人快乐。不过,即使身处同一社会中, 钱财与生活满意度也不存在固定的关系——美国的亿万富翁只比一般收入的民众快乐一丁点儿而已。
根据这些发现,我们至少得出一项肯定的结论:只要不是十分贫穷,再多的金银珠宝也不见得能提高人们的快乐程度。
人们自述的快乐程度,也与个人特质有关。例如,健康、外向、自尊自重、婚姻稳固的人,与疾病缠身、内向、离过婚、自卑的人相比,前者更有可能表示自己很快乐。
生活质量不仅仅取决于快乐,也包括我们为了追求快乐而做的事。如果一个人不能设定生存目标,不能充分运用心智,他所获得的美好感受不过只是人类潜能的一小部分。人若像伏尔泰笔下的老实人那样离群索居,以耕种自足,这种生活便称不上美好。没有梦想、没有风险,生活也就变得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