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这话谈的和信任与欺骗有关。
非是小子狂妄,这话一看来就是句废话。举个不咋样的例子:xxx孝顺父母,这是个好人啊!这样的语句,这样的感慨有多少用呢?
再看一下条件,不在事前逆测人诈我,不在事前揣想人对我有不信,但临事遇人有诈与不信,亦能先觉到。这也太难了吧!不怀疑,不揣测,还能一下子就知道?
难道是孔夫子逗人玩?却也未必。在王阳明《传习录》中有一个讨论,他的观点是:
君子学以为己,未尝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何者?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是谓“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子思所谓“至诚如神,可以前知”者也。然子思谓“如神”,谓“可以前知”,犹二而言之,是盖推言思诚者之功效,是犹为不能先觉者说也。若就至诚而言,则至诚之妙用,即谓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
简单来看,重点是在子思说“至诚如神,可以前知”上。这话旁人说我是不信的,可王阳明先生这样一说,我是相信的,毕竟,人家的一生真可谓“料事如神”。这或许是有圣贤之资方能做到的吧!
现在,若去谈“人人皆可为尧舜”那一套,那文章不必进行下去了,直接“致良知”好了。可即使都可以为“尧舜”,那未能达此境界的人该怎么办?既有贤者,也该为像我这样的愚人找一条道路。
不过这个刁钻的问题也有人问过。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问道:“作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说‘井里掉下去一个人’,他会随着跳下去吗?”孔子回答说:“为什么非得那么做呢?君子可以前往营救落水者,却不必跟着跳到井里;君子可能因其正直被一时欺骗,却不大可能无端遭人蒙蔽陷害。”
孟子也评道:“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对正人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很难用不合情理的事情来欺骗他。
读到这里,有人可能很失望。前面说了这么多,到最后,不是预测出别人是不是欺骗的法子。这不是傻么?就是自己被骗,还搞得好像心甘情愿的。
实际上,这解决之道,最后解决的是“自信”,是与“自欺”相对的“自信”。因为这话“非教人以是存心,而专欲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如果心里只是想这先察觉别人的伪诈,这恰是走入了误区。
这颇有“戒定慧”的意味,先依靠原则,再致于良知。
当然,今天这篇文章谈论的只是很小的一点,甚至不具备什么现实功用,只是一个关于立心的思考。
我最为感动的是《奔跑吧,梅勒斯》中,虽然产生了怀疑,又有人能为了信任而奔跑,但也是题外话了。如果真对现实有什么有用的意见,那就是谈钱的事一定要小心谨慎。
非专业,翻译来自网络,可有争论。恳请多多包涵,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