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
——弗洛姆《爱的艺术》
人们通常认为爱是一种本能,至少人人都会爱,至于那些爱的悲剧,原因则归咎于爱的对象,而非爱本身。
不成功的爱只是因为爱错了人,同样,成功的爱也是因为这个人有魅力。值得爱是一个多种优秀品质的结合,幽默、有趣、成功、有教养、优雅等等。
然而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和任何技艺一样,需要后天练习,爱的问题不在于对象,而在于爱的发出者自身的问题。
同时,短暂的爱(falling in love)和持久的爱的状态(being in love)也是有区别的,前者往往与性的吸引力相关,而后者才是需要学习的“技艺”。
01
The Art of Loving,中文翻译过来是爱的艺术,但实际上,弗洛姆的“art”具有更原始的“技艺”的含义,爱是需要理解、练习的一门技艺,和木工活、画画、弹乐器一样。
既然爱是一门技艺,那么就需要和学习一门技艺一样学习爱。
学习一门技艺通常需要学习几块内容:理论、现状了解,以及练习。
爱也是如此,《爱的艺术》在说明爱是一门技艺之后,接下来阐释了关于爱的理论,现代社会中不完整的爱的现状,以及如何练习爱。
弗洛姆放在人类历史中考察关于爱的理论,他认为爱的理论其实就是关于人的理论。
爱是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
人充满了不安全感,焦虑,害怕分离、恐惧等等情绪,这些情绪的根源是孤独。
人用了很多方式去摆脱孤独,比如纵欲、集体生活,成立城邦、宗教组织、艺术创作等等,这些活动/组织都有助于人摆脱分离的状态,找到内心的和谐与安宁,忘掉周遭的外部世界。
但这些方式都有弊端,比如纵欲的暂时性,集体生活带来的一致性服从,艺术创作只对少数人有效等等,而爱是唯一一个适用面广的对抗分离的方式。
虽然弗洛姆在书中多次批判弗洛伊德,但他的进路其实是和弗洛伊德一样,都回归人的童年,从中找到成年人社会组织的结构的原因。
比如弗洛姆认为,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孩子完成了某项任务,或者符合父亲的某种要求,才能得到父亲的爱。
宗教里上帝之爱就是父亲的爱,在宗教中上帝是抽象的准则的代词。
虽然弗洛姆的这种分析并非无可挑剔,且不说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是否有根据,没有生物学理论表明生下来孩子就会分泌一种物质无条件爱孩子,要不也不会有那么多弃婴了。将社会的组织形式从童年中找到理由,似乎有些牵强,当然,这些并不影响弗洛姆“爱”的理论给人的启示。
02
爱的对象除了孩子、上帝,还有自我。
人们习惯于将对自我的爱等同于自私或者自恋,在西方甚至有一段时间,爱自己是有罪的。
弗洛姆认为,爱自己和爱人并不矛盾,既然同样是人类,为什么爱别人就不能爱自己呢?
甚至可以说,爱自己是爱的基本能力,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也就不能爱他人。
自私是爱自己的反面,自私的人并不爱自己,确切说他们不知道怎样是爱自己,自私只是掩盖他们的脆弱和无法对真正自我的关注。
同样,过于无私的人也不爱自己,他没有能力去爱。
真正的爱是如同爱自己一样,爱别人。
爱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更为严峻。现代社会驱逐了神,人只是机器上的螺丝钉,一切都为了更好的产出与消费。
现代社会人们对爱有两个误解。
第一个是“抱团取暖”。人们将爱人称为“队友”,就是工业化生产习惯的表达延伸,这是一个什么队呢?以完成某项目标为任务(育儿或者组建家庭等)摆脱孤独的队。将幸福的婚姻就等同于运转良好的队伍。
在其中,爱人也要求具有优秀员工所具有的品质:独立、宽容、善于合作、有进取心……
第二个误解是爱是性的产物。这一种理解把爱降格为动物本能。然而实际上恰恰相反,性是爱的产物。
真正的爱是没有目的的。
“妈宝男”“受虐狂”“施虐狂”等等,都不会真正的爱人,而是将人当成工具与手段。这种情况也发生在父母对孩子身上,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将孩子作为转移自己人生问题的焦点,控制欲强的父母也不会反思自身的问题,而只会投射到改造别人身上。
现代社会中,一切活动从属于经济目标,人也变成了“工具人”,变成了商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工具关系,只有“交换”这一属性。
所以能够真正地爱自己,也爱别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抗/弥补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弗洛姆这里的观点一直被人诟病过于天真。)
03
爱需要练习。
习得一门技艺需要很多品质:纪律、专注、耐心、极大的兴趣。
现代社会一天八小时的工作并不是自律,而是一种他律,人是被强迫工作的。每天规律的工作时间是为了某种外在的目的,并非出于他自身的意愿。
真正的自律是发自内心的,即使刚开始的时候会有痛苦,但坚持下来会内化成为人的习惯。
和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认为疲惫是一种积极的对抗情绪一样,弗洛姆也认为懒惰、下班之后什么都不想做,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反抗。
专注的能力,在现代社会更是稀缺。现代社会给人塞了太多的东西,人们同时能做好多事情,边看电影边聊天边吃东西等等,一刻也停不下来,走在路上的行人都多要听耳机,或者拿着手机看视频。独处对现代人来说似乎是天大的难事。
这就凸显了耐心的重要。
现代社会耐心不仅是稀缺的,还是不被赞同的,因为现代社会一切讲究快、提速,单位时间内越快产出越多。
这让人们也没有耐心去等待什么,时间总是用来做什么的时间,一旦无所事事,就要将时间消耗掉(kill time)。
最后是兴趣,就是将这门技艺视为人生第一要务的兴趣。即使会走弯路,即使刚开始学的东西与这门技艺无关,也毫无怨言。
练习爱的能力也需要这些品质,弗洛姆给出了一些练习建议。
人们需要关注自我,这样才能独处、专注。
离不开他人,不能独处的人,不会爱别人,因为爱人对他来说是“救命者”,只有独立的人才能去爱别人。
冥想是很好的独处练习,在众多观念中,感受“我”的存在。
练习专注要远离一些琐碎的谈话,用现在的话说叫无用社交,这些社交不只是占用时间,更分散人的注意力。
享受当下。不去想接下来要做的事,在爱之中两人也要学会和对方相处,而不是总是逃避。
对自己敏感。感知身体,感知情绪,前者比较容易,后者很难。要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开心,为什么抑郁。
如果没有对自我的敏感,就无法感知一个完整的人生,也就不会去爱人。
如何感知一个完整的人生呢?要有客观的眼光。
所谓客观的眼光,就是一种能将事物视为其所是能力。
工作中通常说“对事不对人”,但人们很难做到,这就需要有客观的眼光,背后需要的理性,所谓换位思考。
爱之中,没有理性不能客观看待家人的人,同样无法客观看待陌生人,反之亦然。
爱也需要信念:对自己的信心,对伴侣的信心。这种信心不是盲目自信。
非理性的信念是对权威领袖,对众人意见的盲从。理性的信念则是建立在对自己的了解和过往经历基础之上的信心。
对他人的信心是对这个人的能力、责任和爱的信任。
只有对自己有信心的人才能对别人有信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这种信心是承诺的条件。
反过来,对权力、权威、众人意见等的盲从,本质上是这个人对个人潜能的不自信。
培养信心的第一步是注意到让自己失去信心的事情,在什么时候自己想要逃避,怯懦。第二步就是行动起来。
爱的行动是没有目的的,爱本身就是最高目的。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对我有用,不是因为我离不开你,也不是因为你的身份、地位。
而是因为你自己,你本身。我爱的是你这个人,你的纯粹意识。
因为,你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