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析大J文章《养育孩子,令我们如此多“焦”》。
这个话题来自于之前大J音乐启蒙文章下的一个留言,道出了很多妈妈育儿过程中的心声:
现在对父母的要求这么高!不但是吃喝拉撒各种讲究,还恨不得自己成为早教家,情绪管理师,心理学家,幼儿运动学专家!现在还要成为语言学家,音乐启蒙师!虽然共同进步这个口号是没错,但是你不觉得你也在传播焦虑吗?工薪阶层的在职妈妈们更是。中国还有一句话叫做:儿孙自有儿孙福。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这样负重前行,是为了什么?有必要吗?
说实话,自己读完大J的文章,经常也是内心非常焦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懒太松懈了,一边害怕错过女儿发育的敏感期,但另一方面,自己精力又十分有限,忙工作忙自己的事情,每天能陪伴她的时间实在有限。加上自己能力也有限,很害怕自己不是个“好”妈妈。
大J从这个留言入手,讲述了自己如何与焦虑共存,如何在焦虑下让自己变得更好的经历,给妈妈们以启发。文章整体非常接地气,大J勇敢地讲自己的真实经历分享给大家,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我读完会想,原来大J 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呀,原来这是普遍性,那我能学习些什么呢?
文章框架
大J的文章,小标题都非常清晰明确,这也能让妈妈们读起来通畅,方便记忆。妈妈们育儿很辛苦,也没有什么精力自己去提炼,应该小标题要高度提炼明确。
全文其实就是根据改变的时间线为主轴,重点分析改变后的具体做法。
改变的做法作者归纳为三点:
1.从清单式育儿改变为目标为导向育儿
2.改变一点点,从今天做起
3.改变自我对话模式
文章特点
语言非常详实,举例很具体
如大J描述自带娃的焦虑来源:带娃不熟练,好不容易熟练了,跟犹太人,日韩人一对比,自己又像是“假带娃”。
在描述自己从清单式育儿转向目标为导向育儿时,她写到:
现在随便问问当父母的,每个人手机里都至少订阅了5~10个育儿公众号不等,我那时也是。而每个公号定位不同,侧重的内容不同,我记得当时晚上女儿睡了,我一个一个读完,内心的对白就是这样的:啊?还要数学启蒙啊?天啊,这个家长引导孩子画画的方式好棒啊,我竟然从来没带小D画过画。这个8个月就能开始了,小D已经1岁了是不是错过了啊?
在从今天做起,每天改变一点点时,她写到:
我记得当时逼自己做过的事情有这些:学习儿歌带着小D唱(我唱歌五音不全的);每天小D发脾气大叫时,我学习蹲下来看着她,然后用更加温柔的语气对她说话(我曾经是个急脾气);我每晚在小D睡后开始跟着视频跳操10分钟(尽管当时真的只想沙发躺)。
因为每天定的都是小目标,突然发现坚持也不难了。即使自己有时想犯懒,我也总会对自己说,就唱一首歌啊,就这一次温柔说话,反正就跳10分钟。这么一想就觉得好像真的不难啊,要不就试试。慢慢地,习惯也就养成了,而坚持的力量让我技能也提升了。有时过了三个月自己回头看,都会被自己吓一跳,原来不知不觉进步那么大了啊。
自己也是从小事开始改变,到现在虽然还是很多方面不太如意,但同期对比,确实有很大的进步。
写到思维方式时,大J写:
后来我就开始注意自己的对话模式,开始学习改变它。我现在经常会对自己说的是,“担心于事无补,我现在正在努力解决”;“我在尽力而为,结果顺其自然”;“我努力过了,以后就不后悔”。
这其实也是一个习惯的建立,当我不断去强化积极的对话模式,慢慢就会影响我看待事物的角度。像现在我看很多关于更大孩子的育儿文章还是会焦虑,但就是那一秒以后,我马上就切换到了积极对话模式,“这个挺不错,是否符合我近期育儿目标,哪些我可以学习,先从一点进行改变”;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天啊,我肯定做不到,怎么办?”
默仿:
我曾经是这样对自己说话的,“这个我肯定做不到”(全部否定);“小D这样会被我带坏的”(灾难化);“我这个人很失败,一事无成”(全部否定)。
而当人一旦陷入这样的对话中,就会以为自己真的是那样,然后就陷入到焦虑的死循环中。现在我开始注意改变自己的说话模式。我会经常对自己说:“焦虑于事无补,我正在努力改变”;“我在尽力而为,结果顺其自然”;“我努力过了,以后就不后悔。”
这其实也是一个习惯的建立。当我不断强化积极的对话模式,慢慢就会影响我看待事物的角度。像现在我看很多更大孩子的育儿文章还是会焦虑,但是下一秒,我马上切换到积极的对话模式,“这个育儿观点是否跟我近期的目标相符,我该怎么些什么,从一点开始改变。”而不是像之前那样,“这个我肯定做不到,怎么办?”
我是跑马拉松的,每次马拉松冲刺的时候,我都会对自己说,你可以,你的身体比你想象中强大,不要小看这样的心理暗示,我现在真的相信,我比想象中的聪明,我的能量比想象中的大!
有一段时候我视焦虑为洪水猛兽,花了很长时间去克服。但后来我慢慢明白,人人都有焦虑,焦虑无需去克服,需要学习如何跟它和平共处;人生本身就是在满足进取和之间取得相对的平衡。
为人父母,确实需要对每个育儿过程负责;但为人父母,我们也需要对自己负责。
终究我们必须要承认自己就是个平凡人,我们的孩子也终究只是平凡人。但惟愿我们育儿道路上,对自己的选择无悔!
我曾经是那种时不时就会这么对自己说话的人,“我肯定都做不到”(全部否定);“小D这样一定会被我带坏的”(灾难化);“我是个非常失败的人,一事无成”(全部否定)。
而人一旦陷入了这样的对话中,就真的会以为自己是那样,然后就进入了焦虑的死循环中。后来我就开始注意自己的对话模式,开始学习改变它。我现在经常会对自己说的是,“担心于事无补,我现在正在努力解决”;“我在尽力而为,结果顺其自然”;“我努力过了,以后就不后悔”。
这其实也是一个习惯的建立,当我不断去强化积极的对话模式,慢慢就会影响我看待事物的角度。像现在我看很多关于更大孩子的育儿文章还是会焦虑,但就是那一秒以后,我马上就切换到了积极对话模式,“这个挺不错,是否符合我近期育儿目标,哪些我可以学习,先从一点进行改变”;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天啊,我肯定做不到,怎么办?”
我是跑马拉松比赛的,我记得每次跑马拉松最辛苦的冲刺阶段,支撑我的就是我不断对自己说,你可以,你的身体比你想象的要强大。千万不要小看这样的心理暗示,我现在真的相信,我可以,我的头脑比我想象的要聪明,我的能量比我想象的要更大。
有一段时间我视焦虑如洪水猛兽,于是花了很多力气想去克服。如今,我突然理解了,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焦虑不需要克服,而是学会如何和它共存,人生本来就是在满足与进取之间取得相对的平衡。
为人父母,的确需要对现在所做的每个育儿选择负责;但为人父母,更关键的是对自己负责。
我们终究需要承认自己是个平凡人,我们的孩子也会成为平凡人,但唯愿育儿道路上,我们无悔!
总结:
适当的焦虑是改变的源动力,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关键还是在行动,在日积月累的坚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