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上看到一句广告词,“老家河南”,脑海里总会浮现一个小小村庄的影像。
那里没有山清水秀,没有名胜古迹,有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记忆。
说小,它真不大。只有纵横三条稍微宽一点的街,站这头喊一嗓子,那头都能听的清清楚楚。其他的就都是毛细血管般的小胡同了。
路上,晴天尘土飞扬,杂草、树叶、秸秆、动物粪便,随处可见。没风还好,一但来了风,尘土和着树叶四处飞舞,行人瞬间变得灰头苦脸。
雨天到处是泥巴和浑浊的泥水,人车寸步难行。车子压上去,形成一条条相互交错的车辙。晴天后,泥巴变硬了,车辙也固定了下来。骑自行车,很容易陷在里面,把控不好车头,一不小心就会打滑。调皮的伙伴为了炫耀车技,总会故意闯进去。顺利过关的,总会迎来一阵喝彩,更多是半途而废,哐啷一声,车倒人翻。
路两边,参差不齐地坐落着或高或低、或新或旧的房屋,大部分是红砖蓝瓦的瓦房,还有一些年久失修的草屋。心灵手巧的人家,院子常常用秸秆围起来,还有一些根本围也懒得围了,就那么孤零零的几间房,杵那里。鸡、鸭、鹅、狗在院子里,自由自在的跑着,可比现在圈养的舒服多了。
村里人很少,大概也就几十户人家的样子。以李、张两姓居多,另外,还有冯、朱两个姓。
虽然说村子不大,也有东家长西家短的事。今天谁谁儿子娶媳妇了,明天谁家闺女儿出嫁了……,每到此时,全村的人都会自觉过来,帮着张罗,一家的事,也就成了全村的事。也许那时还小,只记得看热闹,至于其他的,却并未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像拜师学艺的孙猴子,只顾得抢喜糖、吃酒席了,谁还管得了其他事啊。
村子里有三个水塘,是孩子的天堂。村东北角、西南角、东南角各一个。东北角的最大、西南角的最深、东南角的最偏。
东北角的水塘就在我家门口,不是很深,里面种了很多柳树,塘边有一棵大桑树和几棵杨树、洋槐和榆树。
水塘里长年没有水,只有夏天下暴雨时才会积满雨水,但过不了两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小时候,我很疑惑,问老人:为啥我们村儿的水塘存不了水?而别村里的水塘,水总也不会干。老人说,这是漏底坑,是存不住水的。
不过记得有一年夏天,雨下的很大,整个水塘全部积满了。村里的孩子很是兴奋。大人反复交代,一定不能去游泳。但是调皮的孩子,还是会偷偷摸摸去。家长们骂上几句,也只有由他们去了,只能在岸边小心翼翼地盯着。
鸭子显然也发现了这块宝地,从四面八方赶过来。不久,鸭子、孩子就塞满了整个池塘,嘎嘎的叫声、银铃般的笑声混在一起。
“有鱼、有鱼……”突然有人喊了起来。不知道谁家的鱼塘被暴雨冲开,鱼溜了出来。这下子,池塘更热闹了。破旧渔网、袋子、筐子各种工具齐上阵。
天色渐渐晚了,大人催着回家,骂声又响了起来。忙乎了半天,捞到的,心满意足,英雄凯旋般蹦跳着一溜烟跑回家,邀功去了。两手空空的,脸上写满了失望,暗暗发誓一明天一定要捞几条大鱼。
村西南头的水塘,不大,却很深。旁边有一棵很大很高的桑树,树干要三个孩子才抱的过来。树枝向四方伸展着,编制成一把巨伞,把整个池塘都盖住了。
在孩子们期盼的眼神中,桑椹由绿变白变红再变紫,桑椹熟了。这时这里是最热闹的,全村的孩子都来了。
胆子大的,像猴子一样,嗖嗖几下爬上了树,不一会儿淹没在茂密的树枝和树叶中。小些的孩子,昂着头,喊叫着树上的哥哥,赶快仍些下来。
桑椹往往长在最细的枝杈上,要想吃到并不容易。有的孩子手抓着头顶的树杈,脚沿着一根树杈一步步挪到最前面,把树杈压的弯弯的,仿佛随时都会折断。
有的一直向上,直到最顶端,露出一个小小的头,远远望去,犹如从伞面里钻了出来。
不大一会儿,他们的口袋里便装满了又大又甜的桑椹。这时,终于想起树下的伙伴了。
“下椹子雨喽!”其中一人抓着一个树杈使劲一摇,熟透了的桑椹,如雨点般噼里啪啦落下来。树下的孩子们一下涌过来,顾不得打在身上,弄脏了衣服,抢作一团。
“这边也来喽!”“这边下大雨喽”。很快,桑椹和桑叶铺满了一地。树下的孩子你争我抢,不一会儿每人都捡了一堆,摊在地上像一座小山。
看着自己的丰硕成果,美滋滋地抓起一个,迫不及待地塞到嘴里,轻轻一咬,甜甜的液体,从嘴里透过嗓子,一下流到了心里。
最后,大家嘴上、手上、头发上、衣服上都变成了紫红色,回家免不了挨一顿臭骂。
除了桑椹了,还有圆圆扁扁的榆钱、雪白芬芳的槐花,生吃可以,和着面粉摊煎饼或是蒸着吃,更是难得的美味。
村子的四周,都是田地。村子的西边、东边和北面都是菜地。由于村子紧挨着县城,土地比较紧张,每人也只有几分土地。为了生计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蔬菜,以黄瓜、芹菜、西红柿、小青菜为主,当然还有大白菜、花菜、香菜、大蒜、萝卜等等。
种菜是个辛苦活,育苗、浇水、拔草、打药、除杈……一刻也松懈不得。从一颗种子到成熟要经过一两个月的精心侍弄。
卖菜更是辛苦。要想卖上个高价,就要用自行车驮或架子车拉到外地去买。为了赶上早集,大人们往往半夜就要出发。一个人一辆车驮着一百多斤的蔬菜要走十几甚至几十公里,到了地方腿早已没有了知觉。可他们哪舍得休息片刻呢。摆摊、叫卖、称菜……一忙就是一上午。
村子南面是一片粮田,也是村里最大的地块。笔直的田埂隔出一个个四方块,每家每户都有,它可是保证了一家人一年的口粮。
夏天这里整片都是金灿灿的麦田,收割的季节,大人弯着腰,用镰刀,紧张的收割,身后的麦子整整齐齐的躺作一排。孩子们也认真起来,把割好的麦子,一捆捆抱到车上,每个人都忙碌着。
到了秋季,是大片大片的玉米,比人还要高。人钻进去瞬间没有了影子。和小朋友捉迷藏时,胆子大的常常会躲在里面。
虽然过去了很多年,虽然相隔千里,但这些人、这些事总难以忘记。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家吧,它的一笑一颦、一草一木,都早已深深镌刻在脑海里,任风吹雨打也无法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