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的小学生心心明年就要升初中了。最近报名参加了几场初中的校园开放日,先看起来。
上个周末带心心参加了区内三所公办初中的校园开放日。
之后和爸爸交流了一下小升初的目标,自己又做了一些思考,和大家分享。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公立初中印象:良好的硬件设施
三所学校都是本区的一流公办。硬件设施非常棒。漂亮的校舍、大操场(B家的操场不大,被居民楼隔断了),生物教室、化学教室、物理教室,一应俱全。各种标本、实验设备配套完备。还有计算机教室、各种兴趣社团。
A校有一间漂亮的图书馆,有十几排的藏书,宽敞明亮的阅读空间。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小型图书馆了。
生物教室里面放了显微镜,小朋友可以观察细菌。橱窗里面有各种标本陈列。
B校物理教室里面有3D打印机,老师当场演示打出3D的巧克力模型。有一个很大的车模教室,好几辆车在轨道上飞奔,男生的最爱。
C学校的生物教室里面有尼莫(嗯,就是小丑鱼)、有两只可爱的小仓鼠、有塑封的机器,可以当场把树叶塑封起来,小朋友们排队体验。
心心特别跑到操场去捡了一片树叶,可惜中午再过去教室的时候,塑封体验活动已经结束了。
然后听到几位老师们在聊,说,今天也是第一次进这个教室,挺有意思啊,以后建议学校搞些亲子体验活动,让教工子女也可以过来体验。
学校有一间很大的“心理咨询室”,里面环境很好,很宽敞,墙上挂了两幅著名的心理学图画。一副是找一找画中有几个人、还有一副是“立体”画,我和心心研究了半天。里面一间小房间有一张放松椅,心心躺上去体验了一下。不过她表示不怎么放松,因为一圈人在围观她,哈哈。还有一间“情绪发泄”室,里面有假人模型可以被打,还可以大喊大叫。
心心现在所在的小学也有心理老师。现在中小学校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建设,真是一个好消息。
A、C学校都有天文社团。有望远镜和相关的课程(可以参加兴趣小组)。
各校都有文艺和体育特色。有的有影视艺术团、舞蹈团。有的有乐团。有篮球队、排球队。
两天看下来,最大的感触就是,比起我上初中那会儿,各种条件实在好太多了。从学校的建设可以充分感受到时代的进步。
心心表示最喜欢A校,因为觉得氛围好。我也最喜欢A校。和几位学生志愿者聊天,觉得他们心态都挺好、很开朗,愿意交流和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也表示很喜欢这个学校。相对而言,B校的学生感觉比较严肃、不苟言笑。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A校的入口处,四位大队长志愿者分别站在校史介绍牌旁,等待接受家长的咨询。前面的家长都是问一下学校情况,大队长们很大方地做了介绍。逗逼爸爸走过去,指着墙上的校歌,对大队长说,“能不能唱一下你们的校歌啊?”那位大队长当场崩溃了,忽然腼腆起来,用手抓抓后脑勺,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
小心心笑shi了。
爸爸,请您严肃一点,不带这样捉弄初中生的好不好。
总的来讲,三所学校都非常不错。
我对择校的思考
由于是公办学校,都是采用划片入学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特长生招生名额,比如乐器、舞蹈、体育,等等,每个学校都不一样。
所谓的“很少”真的是“很少”哦,大概就二十几个名额。老师直接回答:特长生录取率是很低的。我想补充一句:你懂的。
由于每位学生只能报名选择一所公办学校的特色班,所以要非常仔细地思考。
这里有几个思考。
买学区房不仅要看小学,还要考虑对口初中。我们的小学尚可,可是对口的初中非常的一般。
进一步思考,事实上,还是要进民办的初中。参考2016年的中考结果,区内第一块牌子的民办初中重点高中率是160多名学生,而第一块牌子的公办初中的重点高中录取率是20名学生。这差距不是一点点大。可以想到的是,这20名学生,几乎都是来自于公立特色班。因此,即使划片、摇号进入公立的普通班,事实上意义并不大。
再进一步,要进民办小学。最好进那种有对口初中的民办小学。不然,到了四、五年级,还是很纠结。
想了那么多,教育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呢?
民办小学->民办初中->重点公立高中->重点大学(国内、国外)->然后呢?研究生博士?还是就业?或是创业?
如果从这个“终极目标”往前倒退,是不是真的需要千军万马去挤这些“名校”呢?要不要参加这样、那样的课外补习班呢?
每位父母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可能在不同阶段的答案也会不同。
我的答案是:支持孩子成为她想要成为的人、让她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现阶段的方法是:
1.** 给她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2.** 观察她**
3.支持她
选学校时,我在选什么?
英国教育家、 牛津主教约翰 ? 纽曼(John Newman)在一次讲演中讲到,
“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着、选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和那种没有教授、考试,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三地年的大学中 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为什么呢?我是这样想的,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 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学会独到的行为判断力。
俞敏洪在给吴军的《大学之路》写序时引用了上面这段话。他说:
纽曼的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上大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为什么我们不仅要上大学,还要努力上名校不可?原因很简单,要与优秀的人同行。
这里说的是大学,对于小学、初中、高中,这一路走来,都同样适用。
选学校,实际上是在选同学。
相对来讲,那些名校里面的学生素质会高一些。
首先,这是由学校本身的筛选机制确定的。太差的学生,进不到这个门。即使家长托关系,一般来讲,孩子本身的素质还是要过关的,学校也是要考虑升学率的。
其次,那些不愿意接受划片进入一个普通中学的家长,多多少少是对孩子的教育有一些期望、有一些的想法的吧。这样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大概率上应该会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吧。
有一种说法,说“好学校”竞争激烈,孩子可能过得不开心。孩子在普通学校可能过得更加开心。说某某孩子放弃了竞争激烈的民办学校,去了普通公办,成绩领先、人也更加自信了。巴拉巴拉。
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所谓“鸡头”、“凤尾”的变体。
我个人不认同这种说法。
从正态分布的角度望过去,其实大部分的人还是出于一个平均值,我的意思是,在你所接触到的小圈子里面的“平均值”。
尤其是小朋友。事实上大家的起步都是差不多的。除非那种真的天赋禀异的小朋友。
这样说起来,如果孩子进入一个“菜小”,他是“菜小” 的平均值。在一个好学校,就是好学校的平均值。那么,父母可以做的,就是尽量在一开始的时候,为孩子选择一个“好的环境”。虽说好坏相对而言,也可以参考社会的标准,简单粗暴。他可能不会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但通常情况下,也不大会垫底的。
如此,小朋友会习惯和其他优秀的小朋友在一起,和他们交朋友、向他们学习。不知不觉会养成很多好习惯。
同事和我说,他的孩子小学、初中的时候就喜欢看一种类型的书,就是:儿童文学。比如马小跳什么的。他一直建议孩子要拓宽一下知识面,看看不同类型的书。可是孩子一直没有行动。当孩子进入一所重点高中,发现为什么其他同学在讨论的书“我都没有看过”,立马意识到自己的知识面窄了,主动去找更多的书来看。
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只有孩子自己真正“要”,她才会付出努力。父母讲一千次也没有用。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我想到的方法就是:
以身作则。想要孩子爱学习,家长自己要爱学习。自己刷朋友圈,叫孩子赶紧做功课,听着也不make sense吧。
尽力让孩子进入一个好的环境。这里只想说,“尽力吧”。
最后才是各种育儿技巧。教育也是要不断学习滴,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当父母。
心心,妈妈有一个问题问你:“当你进入到一个优质的圈子,当你身边有很多优秀的小伙伴,你倒是想和他们交朋友,可是,人家为什么要和你交朋友呢?”
想一想,答案在文章末尾。
一杯苹果汁
周六参加完校园开放日,我们带心心在披萨马上诺吃东西。心心点了她最爱吃的儿童套餐,她最爱奶油意面和苹果汁。
结账离开的时候,我发现儿童套餐里面的苹果汁几乎没有动过,就问她,“怎么不喝呢?”
心心说,“因为我后来喝了很多好喝的苹果汁,今天再喝这个就觉得不好喝了。”
我那起来尝了一下(以前都是她喝,我从来没有机会喝),很甜,显然就是糖浆冲泡出来的。
是呀,小朋友知道了什么是“好的”,自然就能分辨出什么“不好”。
喝多了真正得鲜榨苹果汁,再喝这些糖浆泡得就自然知道不好。
学习环境也是一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环境的选择很重要。所以才会有孟母三迁。
上面那道思考题的答案
再来看一下问题:“当你进入到一个优质的圈子,当你身边有很多优秀的小伙伴,你倒是想和他们交朋友,可是,人家为什么要和你交朋友呢?”
查理·芒格在南加州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说:“我非常幸运,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 ”
我很晚才看到这句话。当时的感觉,引用笑来老师的一句话:我知道了捷径,可惜早已身不在起点。
所以,心心,你今天读到这句话,妈妈希望你可以真正理解它。一时不理解也没有关系。多读几遍,把它记下来。
轻松一刻
今天从校园开放日讲起,絮絮叨叨,思路有点散乱。当父母的可以理解吧。
孩子教育是终生的事,小升初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尽人事,听天命。即使最终采用了电脑派位的方式,也不是世界末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关于孩子教育,我正在路上。希望和大家交流。
今天的话题比较沉重。结尾来个轻松点的。分享心心的美术作业。大家猜猜,画里的这个小动物是什么呢?它在干什么呢?
请在下面留言。答案下期公布。
测测你的童心指数。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