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产品的需求人员,接触的最多的就是业务流程图了。
那么对于流程管理你又知道多少呢?
小婧从事的产品其中有个比较重要的业务模型就是流程。
关于业务流程从发展的过程来看,有六个阶段。
现在大部分的公司(不论领域),基本上都已经度过了“昨天”,处于或即将迈入“今天”,畅想着“明天”。
昨天
阶段一:流程管理概念的引入
流程管理BPM:以规范化的构造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企业管理方法和技术。
流程管理的概念其实引入的应该很早,早到小婧出生前了。
而流程最多的就要属政务部门了吧,比如你要去办个什么证,什么手续,那流程纷繁复杂……
阶段二:孤岛式的流程优化
在企业的有限的几个部门间,针对某个局限于企业内部的流程进行优化,如文档审批流程。
近些年各个政务部门为了简化流程提升效率,都在不断的进行流程的优化。
经常听到新闻里报道,以前办个什么证要3个月,跑十几个部门,盖几十个章。
现在流程优化后,在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信息互通,办理只需要5个工作日……
但是这样的优化基本上都是针对某一个流程的。
而不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所有流程的整体优化。
今天
阶段三:系统性的流程体系优化
现在越来越多的部门和企业开始讲“协同”。
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以前不可能的事情变成的可能。
大家在质疑我怎么证明我是我妈生的同时,对于多部门信息割裂、缺失,配合效率低提出了很多意见。
在企业内部对于“孤岛式流程优化”也已经无法解决各种甩锅和责任不明确的问题了。
所以,我们需要系统性的对整体流程进行优化。
这个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流程体系结构:反映分类分级的企业流程全貌
对于流程的分类分级,即把流程从粗到细、从宏观到微观、从端到端的流程具体到知道操作的明晰流程进行分解:
一级流程:端到端的流程
价值链图的构成部分,是最高阶流程,也称为“域”Field。二级流程:
每个域里的中阶流程,也称为“域过程”Field Process三级流程:
对域过程进行细分,由子流程(即四级流程)和业务活动构成,也是低阶流程,也称为“流程”Process。
打个比方,以研发流程为例。
一级流程就是:产品策划、产品开发、产品测试、产品发布……
二级流程就是:在产品开发里面的:需求分析、概念设计、详细设计、代码开发……
三级流程就是:需求分析里面的:业务流程分析、业务对象分析、原型绘制、SRS编写、需求评审……
流程:流程图+相关配套说明
对于每一级流程都需要有相关的流程图及配套说明。
《流程革命2.0》中提到了一个方法:SIPOC图。
我简单的画了一下,也就是说,每一级流程都需要明确这些信息。
流程管理体系:流程的管理组织、制度、规范、责任矩阵以及流程评估体系
所有的信息系统在实施的时候,都需要有配套的管理制度的出台。
作为业务人员有的时候还需要做一些业务变革的分析。
也就是说,我们的解决方案实施后会给各个角色带来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好的方面是什么,不好的方面是什么,如何解决等等。
并且对于每个环节的职责,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明确。
对于执行的效果,以及监管都需要出台相应的措施。
在整个优化的过程中还需要有配套的评估措施。
阶段四:流程管理与业务运作的有效结合
流程是业务运作的载体,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
业务人员进行流程管理工作
我们的产品Glaway IDS其中一大亮点就是需要将业务流程落到系统中执行,所以需要客户进行业务流程的梳理。
而很多客户将这项工作视为是管理部门的事情。
仿佛一谈到流程就是质量部、项目部的事情,和技术线的人员没有关系。
但是在这个阶段我们提到的流程其实本质上是技术实现流程。
也就是说,你在做这项技术研发的时候,需要其他人员怎么配合你,你怎么配合人家,如何完成等等。
这个流程如果让管理部门来整理,一方面视角不一样很可能无法真实反映业务情况,另外一方面技术线的人肯定不认。
所以,我们一般来说会找专业部门的技术人员,特别是了解实际业务开展的人员来进行调研,并且建议由他们进行业务流程的梳理。
明天
阶段五:促进流程管理共识的达成
阶段六:流程管理文化的形成
写在最后:
《流程革命2.0》中对于“明天”的内容也讲的比较少,我比较理解。
人文是最难建设的。
不过也可能在我们很好的达成了“今天”的愿景后,“明天”自然而然的就到来了。
这是小婧今年看的第17本书,评分3.5,书本身很有各种咨询解决方案的堆砌感。
小婧是一名行走在产品路上的资深业务分析师(BA),如果想与我同行,就请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