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曾说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筹饷输粮不绝于道,萧何这点比我强。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韩信也确实比我牛。
这三个都是人精,但他们能为我所用,这才是我成功的秘诀。
反观李渊,他的左右下属还真挑不出几个太出名的文臣武将。
李渊用人用四个字足以概括:用人唯亲。
从决定起兵那天开始,李渊左手有李建成,右手有李世民。
旧唐书记载:癸已,建大将军府,以世子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秋七月,高祖率兵西图长安。
兄弟俩联手,从晋阳杀向西河郡,这时候的兄弟俩很默契,一起检查士卒抚慰军心,一起携手登高查看敌情。
仅仅用了九天,兄弟俩全取西河。李渊知道后高兴的说:以此用兵天下,横行可也。
但这一切嘎然截止于长安。
李渊登基建立大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根据古训,军之嗣嫡不可帅师。李建成留在长安干萧何的活,李世民成为秦王去做韩信该做的任务。
的确,两兄弟的能力比的上萧何也拼得过韩信。
于是最不该有想法的李渊有了想法。
第一:臭棋篓子李渊非要下棋。
公元618年,隋炀帝被杀,天下大乱。比李渊强的敌人不少。
洛阳王世充手里有隋朝最后的精锐骁果军。
陇西有武力值逆天的薛举父子。
河东的刘武周紧紧依靠着突厥。
河北的窦建德是最会把握时机的草莽英雄。
但李渊手里也有王牌,就是李世民手里的三千玄甲军。仅仅五年时间,李世民已经将敌人全部斩落马下。
兴奋的李渊给了李世民一个天策上将的名号。
天策的意思就是帝王韬略,这个名号不是李渊独创的,而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专用形容词。
李渊这是在干嘛?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还是给太子李建成找刺激。
这就是李渊玩的手段,他故意把李世民捧得高高的,用虚名告诉天下人看我对儿子有多好。顺带敲打一下李建成,你小子好好的。别和你弟弟走的太近。
李建成很郁闷,这是招谁惹谁了,李世民的功劳没他的份吗?全国战场一盘棋。关陇亲戚们是李建成出面拉拢的。没李建成统筹粮草,李世民靠啥打仗。别忘了李建成也是有军功的。
大业十三年,六月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取西河。
七月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克霍邑。
九月,李建成率刘文静打败屈突通。
十月,李建成部率先登上长安城头。
但到了大唐时期,李建成的功劳变成了:
武德三年,李建成坐镇蒲州防备突厥。
武德四年驱逐胡人防守突厥。
武德六年屯兵并州防备突厥。
武德八年坐镇幽州防备突厥。
也就是说大唐初期这几年,李建成不仅在后方搞后勤,而且是在替李世民挡着突厥南下。
突厥有多厉害,至少当时的梁师都和刘武周等人都是靠着突厥起的家,就连李渊也差点做了突厥人的干儿子。
但李渊不考虑这些,他只考虑李世民这把刀确实好用。好搭档裴寂和陈叔达猛扯李渊的衣袖都没能阻止李渊出口成宪。
李渊的棋子随手一落,李世民和李建成再也回不到兄友弟恭的关系。也意味着李世民再无退路。
历史上从来没有功高盖主还能安然无事的先例。
就算李世民不求上进,跟着李世民的文臣武将及他们背后的家族也会推着李世民继续前进。如果李建成登基,他们迟早会被新王朝打入异类遭到清算。
李建成没有危机吗?他的危机甚至操过李世民。
李建成其它功劳实在摆不上台面,只要皇帝不承认,谁也没辙。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优势只有嫡长子这一条。
但隋唐继承于北朝,身上都有胡人血统。好像北朝的君王都没太把嫡嗣身份当回事。
李建成要做的就是在战场上赶紧抓点军功凑数。
机会不多,但李建成还真抓住了。
公元621年,河北刘黑闼造反了。
这次也是李渊造的孽。
当初李世民一战锁二王。把王世充恶窦建德押入长安。王世充不得人心,但李渊偏偏释放了王世充。
窦建德在河北素有威望,但李渊没带一丝犹豫直接处斩窦建德。
李密等其他投降者的将领都可以被李渊拉拢封官,唯独窦建德的属下全被发放为民。
加上李渊派的长孙顺德等人在河北横征暴敛,做法并不比前隋友善多少。
大唐派的官府向刘黑闼索求财物,刘黑闼不给被官府抓入大狱。窦建德的部将董康买,高雅贤等人劫狱救出刘黑闼。
至此刘黑闼重新竖起反旗。不到一个月横扫河北唐军。
消息传到长安,李渊并不着急。因为此战基本上就是大唐的最后一战。他不想再让李世民积攒功绩。
李建成想挣没拗得过老爹。李渊派堂弟李神通和名将徐世勣出征。结果被刘黑闼击败。徐世勣孤身一人逃回长安。
李渊被刘黑闼狠狠的打脸,迫不得己只能让李世民去。
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三月,李世民率大军对峙于洺水,刘黑闼组建的具甲轻骑抱着必死的雄心和玄甲军打了个旗鼓相当。
随后刘黑闼率陷阵营杀入唐军大营,李世民的大将罗士信被抓,随后被处决。大将秦琼被打的节节后退。
最后李世民趁着雷雨交加掘开洺水,靠天地之力才全歼刘黑闼大军。刘黑闼率千余众远遁突厥。
这一仗李世民是惨胜,后来发生的事更是让李世民脸上无光。
因为仅仅过了三个月刘黑闼就卷土重来。
上一次派李世民是李渊没办法的选择,这一次李渊却把棋子交给了李建成。李世民力争,李渊斥责道,难道天底下只有你一个人会打仗吗。
随后把大唐所有的精锐,长安的禁卫军关中十二卫都交给李建成。
难道李渊不怕李建成搞砸吗?
还真不怕,因为李渊还有后手。
洺水之战,刘黑闼的主力已经被李世民拼的差不多了,这次的主力基本上是突厥人。
而李渊已经和突厥可汗谈好和平协议。拿重金买突厥退兵。
实际上李建成对付的仅仅是刘黑闼这一个光杆司令,难度不大。
那李渊大张旗鼓的目的又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帮衬李建成吗?
也不见得,因为李渊想的还是制衡。
这一次是重点敲打李世民。
最关键的是让河南河北地方全部受太子节制。
河南河北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基本盘,李建成带大军的目的不仅是镇压刘黑闼,顺道瓦解李世民的地方势力才是最核心的任务。
事实上突厥人在李建成到来之前就已经撤走,刘黑闼逃亡被地方官抓获处死。
李建成轻而易举的获得彻底胜利,这次胜利不同于李世民的劳而无功,他真正在河北获得人望。
并且在李渊的授意下收服幽州的罗艺。罗艺为表忠心把最厉害的幽州铁骑送给李建成当侍卫。
大唐最高权力中心,李建成和李世民互相制衡,实力也相差不大。最关键的是这俩人也不太可能走到一起。
外战李世民去,脏活李建成干。外加浑水摸鱼的齐王李元吉胡乱搅屎。
这就是李渊要的格局。中间的龌龊和觊觎都有李渊居中调度和摆平。
这是最烂的棋局,但却是最有效的权谋。
第二,最没脑子的人居然有最高话语权,李渊玩砸了。
大唐初期有个刘文静,他是李渊称帝后封的太原元谋功臣之一,是对李渊有大功的人才。最关键的是这个人和李世民交情出奇的好。
但刘文静死的却有些憋屈,当初李渊登基大封功臣,刘文静认为自己有当宰相的资格,谁知李渊却把宰相的职务给了裴寂。
刘文静不服气,半夜回到家撒酒疯,拿刀要去砍裴寂。他的小妾把这事举报给了李渊。
李渊很生气,后果很要命。李世民多次求情也不准,李渊刚刚给刘文静两块免死铁券也不顶用。直接把老刘处决。
估计这位是唐朝死的最莫名其妙的大臣。李渊对付刘文静的狠劲比后世的朱元璋不遑多让。
这事把李世民刺激坏了,紧接着还有更刺激的事等着他。
五年后,李渊带着嫔妃避暑,忽然有人举报太子勾结庆州都督杨文干谋反。举报的信使偏偏是李建成的幕僚。并且信誓旦旦的拿出李建成给杨文干运送铠甲的证据。
李渊坐不住了,因为杨文干就是李建成的死粉。刚开始李渊压根不信,还反骂这两个信使诬陷太子。
随后又有人举报太子。这个人却是庆州来的人。
李渊懵了。但李建成没糊涂。一得到消息立马前来对峙。结果李渊更懵逼了。
他也闹不清真相。于是他只能派亲信宇文颖去庆州调查真相。
天知道宇文颖到底和杨文干说了什么,反正杨文干真的反了
。这一下把李渊和李建成都搞糊涂了,李渊囚禁李建成,随后又对李世民说,二郎你去平定杨文干,回来就封你为太子。
李世民平叛很顺利,但结果跟迷糊。杨文干被部下杀死,而李渊派过去的亲信宇文颖被李世民杀了。
这段迷案蹊跷在:杨文干是不是受太子指使。举报的信使表面上是李建成的幕僚,为什么要举报太子。
宇文颖到底和杨文干说了什么,逼得杨文干立马造反。
李世民为什么要杀了宇文颖。
这事把李渊的头都搞大了。以他的脑子估计很难搞清真相,于是他也不搞了。仅把李建成的两个幕僚流放。
李世民兴高采烈的回来发现气氛不对。李渊的嫔妃给李建成求情,放了李建成就当没事一样。同样把李世民的一个幕僚也流放边境。
李渊的想法很简单,这就是家庭内部矛盾。都是这几个幕僚撺掇的,至于兄弟几个打断骨头连着筋。以后谁也不许再提。
李世民的太子当然也就泡汤了。可这事把李世民搞得很冤枉啊,太子是不是造反谁也不知道,但他可是货真价实的平叛功臣,莫名其妙的就成了家庭内讧。
李渊真这么糊涂吗?未必,我们一直低估了一个人。就是齐王李元吉。
这一年李元吉21岁。同为20岁左右的李建成和李世民早就在战场上杀过好几个来回。杨文干谋反事件得利的不是李建成,也不是李世民。难道还有别人吗?
或许这就是李渊看破不点破的真相。
但这种糊弄只会把几个亲兄弟推入更深的决裂。
第三,亲情在权利面前一文不值,但大唐权利之争的残酷却是李渊一手造成的。
杨文干事件之后,李建成和李世民彼此的关系已经心照不宣。离撕破脸就差最后一步。
为了对付李世民。李建成主动拉拢李元吉。
李元吉原先是很不得宠的弟弟,当初窦氏生下他,只因为他长得丑就差点丢弃他,后来被一个姓陈的侍女偷偷抱回来。没有这个姓陈的侍女可能就没有李元吉这个人。
但李元吉因为一件小事就处死了他的救命恩人。虽然事后很后悔,但这无疑证明李元吉是个薄情寡义的人。
他有理由憎恨李世民,只因为李世民是挡在他面前的一座高山。小时候的李元吉把李世民当做偶像。
李元吉并不是史书上写的纨绔子弟,他少年习武也颇有功勋。虽然史书没有李元吉明确的战绩。
但李渊入长安,却把李元吉留在并州,这一年李元吉仅仅16岁,比当年李世民第一次上战场还小了点。
并且在李世民随后的征战中都有李元吉的身影。
比如征讨王世充,窦建德时期。李世民帅轻骑对付窦建德,继续主持大军围困王世充的主帅就是李元吉。
唐朝初期的皇族,除了李世民和李孝恭之外排第三的就是李元吉。
但李世民这座丰碑是李元吉始终迈不过去的门槛。他靠拢李建成也是同样的原因。
反而李世民这边落了下风,尤其是在长安这个地界上,后宫嫔妃们也是李建成的一大助力,李建成在杨文干事件能顺利脱身就是走内廷的路子。
后妃尹德妃和张婕妤时常给李渊吹耳旁风贬低李世民,李世民在长安实在没多少伸展的空间。
并且李世民手里的牌只有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但这些人在名义上又同属大唐中央的调遣。
很快,房玄龄和杜如晦就被驱逐出秦王府,紧接着大将程知节被外调,尉迟恭被下狱。
李世民甚至有了避让的想法。正好李渊这时候有点心软,为了避免同室操戈有意让李世民去洛阳。李世民顺水推舟的向李渊辞行。
但李渊耳根子软,经不住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软磨硬泡,第二天又把答应李世民的话忘个一干二净。
至于有人说李建成给李世民下毒一说,这种事本人是不太相信的,不是说李建成李元吉不敢,而是他们这样做毫无道理。以李建成当时的权力地位实在在用不着多此一举。他们已经把李世民逼到尴尬的境地,下毒反而会弄巧成拙。国家无缘无故的损失一位镇国大将,尤其他们还是亲兄弟,就算李渊再糊涂也不会轻易饶了他们。
李建成有多种名正言顺的办法致李世民于死地。
某一天,李建成送给李世民一匹马,这匹马爱尥蹶子。李世民不服气非要征服这匹马。马后腿一踢,李世民就跳过一边。马停下,李世民就继续跃上马背。就这样折腾了三四次。终于降服这匹烈马。
旁边的属下就劝谏李世民,李世民说了句生死有命之类的话。李建成逮住这句话加工成我有天命的意思。并马上给李渊打了小报告。这就是胡马事件。
李渊对李世民的处罚也很严厉,命令法司调查李世民。
不凑巧,突厥又来侵犯边境。李渊立马换了嘴脸,乖乖的叫二郎赶紧去打仗。有事就是吾家千里良驹,没事就是不孝逆子。
这就是武德九年左右,李渊对李世民的态度。
紧接着就是下毒事件后李渊出尔反尔终于把李世民逼上绝路。
李渊不让李世民去洛阳,本身就意味着功臣集团和皇权的矛盾再也不可化解。
尤其是李渊的态度似乎已经默许李建成和李元吉杀掉他们的亲兄弟。
李元吉劝李渊除掉李世民时,李渊问的不是为什么要自相残杀,而是问用什么样的理由杀掉李世民。
李元吉也很搞笑,只说了句何患无辞。用的理由竟然是李世民擅用天子的敕令。但这个敕令是李渊老早就颁给李世民的权利。
就算这样,李渊也没有反驳李元吉,仅仅用沉默不语的态度来表示默许。
这个局势已经很明朗,李世民在军方的势力大,李建成在长安的权利大。李渊已经把他的平衡手段玩砸了。兄弟俩已经被他搞成不死不休的局面,紧接着发生太白经天和突厥入侵乌城事件。
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九年六月初一,太白经天,意思就是太白星在大白天出现。初三又出现一次。太史令明明白白的告诉李渊,太白经于秦地分野,预示着秦地当出天子,而李世民就是秦王。这件事就算不是他的错也得由他背锅。
李建成让李元吉筹划昆明池兵变除掉李世民,并许诺事后封李元吉为皇太弟。
很多的事件已经表明,李世民再不反抗,迟早会被太子一党迫害致死。秦王府众人都快被逼疯了,都在怂恿李世民及早动手。
促使李世民决定兵变的核心原因还是李渊的态度变了,以前虽然有偏袒,但主题还是安抚和平衡策略。至少不会伤害自己。
甚至在外敌入侵时第一个想到的还是他。但太白事件后,李世民觉察到李渊已经没有任何亲情可言。甚至在怂恿太子除掉自己。
李世民爆发了,他的核心在军方,所以军方大佬都乐见其成。有人说李靖李勣师徒俩袖手旁观,但李靖并没有把兵变的说报告给李渊,这本身就是一种偏袒。
包括李孝恭等诸多宗室大将。我们发现,玄武门事变中,李建成一方更多的是东宫部众以及利益攸关的姻亲大将。
李建成甚至连一个小人物常何都没有摆平。不排除常何早就被李世民收买。但李建成凭自己太子的身份都不能真正降服常何这一类人,这不也变相的证明人心之所向。
玄武门之变的具体过程不复累赘,但这场事变给唐朝开了一个坏的不能再坏的开头。
权谋是可以没有底线的。武力是可以夺取权利的。权利面前没有亲情可言。
整个唐代仅在玄武门发生的政变不下于四次,主动叛乱和被诬陷造反的李唐亲王有17位,皇帝和太子大部分处于矛盾之中。
李世民的太子被废。同样唐玄宗和李肃一辈子互相敌视。。唐顺宗被太子李纯暗害。等他当了皇帝又被儿子唐穆宗弑杀。
这一切的直接源头被人指向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渊才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面对李承乾和李泰争储之争,李世民尽显无奈。吾死之年,二十六而已。李世民临终前的这句话恐怕不仅是表达当年玄武门之变的遗憾,或许更多的是在表达:
李渊,你丫根本不配做一个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