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运
在我的这个另类的职业里,似乎得有全能顾问的本事,世间之事甚至宇宙之谜都必须了如指掌,实际上我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因为涉世尚浅,经验不足,惭愧呀!所以,我真的没有能力去回答任何人的任何问题。
前些天,有一个大约十七岁的学生问我:“我以后要做什么?”
我告诉他:“做你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他说:“我不知道我自己擅长什么?”
我回答他:“那就找一件事情,现在开始做下去。”
他紧接着问:“要不您直接告诉我应该做什么?”
我当时无语了!
如果你认为17岁的问题很难回答的话,其实有些30岁的人的问题更难回答。
同学聚会的时候,有同学问我:你一直闯南走北,见识广,你能不能告诉我现在有什么事情是挣的钱又多,又不要花太多时间的?提点提点我。
这个问题看起来是在寻找这个世界上新的机会,但本质上反映了一个人对自身能力极大的不了解——任何一个通过努力而获得过回报的人,无论如何是问不出这种问题的。
因为努力过的人才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事情,即使有,也是小概率事件,无法重复,无法复制,就像你中了一次彩票之后,你就想着要把未来都押在买彩票上,这是不现实的,人生也会被毁掉。
近来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发表过朋友圈了,有很多朋友问我怎么突然在朋友圈里消失了,寻不到我的鸡汤喝了,事因我通常习惯把心里的所有感想都分享在朋友圈里,与大家一起分享与探讨。
其实这段时间我是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一个困惑着大多数年轻人的就业选择问题。当前,有很多年轻人在职业生涯中存在着许多困惑,更不知道何去何从,无助且无奈。
今天,我想以这个问题当做我自己的问题来分析研究和解决,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如果我不是因为命运的安排,以我的能力和性格我能做些什么?其实,这个假想我是一直在心底里存在的。
都说自己创业比打工好,有这个想法是很好,但是你必须要有具备创业的一切条件,不然你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却是很残酷,创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想要成功是没那么容易的。现在的人,都想着创业,不想打工,其实在我看来,大多数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必定存在着更好的机遇,而别人都争着抢着去做的早晚会人满为患。这是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所以,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
于是我试想,如果我进入职场,我将会如何去规划我自己的职业,我把我这份规划予大家一起分享,也希望大家能够赐教一些更好的建议,因为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进入职场之前,最需要搞清楚的问题不是“这个工作需要什么样的人?”而是“我能去做什么类型的工作?”
如果一个人没有花时间去思考“我究竟适合做什么”这个问题的话,进入职场之后,一定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困惑“我好辛苦,这份工作是不是不适合我?”
说到底,一份工作适不适合一个人,很大程度是一个人的性格与特长所决定的,如果要靠反复投身新工作才能明白自己是否适合,成本就太高了。所以你也能看到很多同龄人工作一年两年之后,不停的换岗,跳槽,他们的口头禅是“我觉得这个工作不适合我。”但几次之后,你发现,他们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他们。
你知道自己穿哪100件衣服不好看,远远比不上“你自己知道穿哪一件衣服好看”。
正因如此,会不会工作,能不能工作与一个人的实际年龄无关,“30岁的人甚至40岁的人”工作能力不一定就比“17岁的人”强。
关键在于你是如何理解“工作”与“职业”的。
有几类人分不清楚“工作”与“职业”的区别。
比如有些人大学毕业那年才猛然意识到自己要工作了,于是拿着简历不知道该给谁,把“找到一份工作”当成目的。
有些人觉得工作就是养活自己,所以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就很好了。
有些人觉得工作的目的就是能升职加薪,所以不能升职加薪的工作就不算好工作。
还有人觉得工作就是要环境好,老板好,同事好,满足这些条件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以上的判断从某个层面来说并没有错,但他们忘记了另一个词——职业。
我们进入职场,究竟是要找到一份工作?还是要确定一个职业?
说白了,如果一份工作仅仅是工作,那么它很有可能只能养活此刻的你。但如果一份工作你是按照职业的标准去选择的话,那么它还能养活未来的你,以及你的家庭。
所谓职业的参考标准有很多。
你可以试着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这份工作是不是自己喜欢的?”
“这份工作自己是否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去钻研?”
“即使离开现在这家公司,未来是不是也依然会从事相关的工作?”
“你希望自己三年或者五年之后,成为这个行业当中什么样子的人?”
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紧紧围绕着某一个行业,那么恭喜你,你可能已经找到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了,而不仅仅是“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
当有人问我有关于他们工作的问题时,我通常会反问一个问题——你花了多久的时间才决定去做这份工作的?
如果我身入职场,我自己的工作规划,我会头十年将关于职业的选择我把它总结为“3232”法则。
所谓“3232”,指的是我花在一份职业上的时间,三年,两年,三年,又两年,但这不是指一个人参加工作需要满十年,而是指你对于职场的思考时间。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3232”是:
第一阶段的三年(人生规划期),我会一直在思考自己究竟能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我会花三年的时间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阶段的两年(适应调整期)是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之后,就要靠实践去证明自己是否能胜任。
第三阶段的三年(职场炼狱期)是全身心投入一个职业的时间。在行业中我要找到自己职场榜样,所以无论出现任何问题,我都不能改变目标。
所以这三年必须义无反顾的投入,告诉自己不要被工资影响,不要被辛苦影响,不要被人际关系影响,因为我会想得很清楚,我人生下半辈子都会待在这个行业中,所以眼前的障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三年后,我是否能拥有更多的经验,能脚踏实地在这个行业扎根。
第四个阶段的两年(自我突破期),就是总结与重生阶段,利用过去八年的职场累积,开始为下一个十年的自己做职场螺旋上升的规划。
如果每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都有一个“3232”的过程,很多问题自然就能在过程中解决了。10年听起来很长,但只要经过这10年的任何人,都不会再为职场困惑了,即使有疑问,也能用明确的方法去解决了。
“3232”的运用,无论你是高中生,还是“四十而立”。
这四个阶段都是每个职业人必须要历经的过程,但每个阶段需要的年份因人而异,重要的是这四个数字包括了“我能做什么,试试能不能胜任,那就全身心投入,以及总结调整为下一步做规划”的四个阶段。
很多在职场有所成绩的人,对比他们的职场经历,几乎都经过了以上提到的四个阶段,无法逾越,不能跳级。
但很多参加过多年工作人,依然会困惑,也许不是因为工作太难,而是他们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了职场炼狱期,运气好的能快速调整,运气差的,一直会疑惑:为什么我就做不了自己喜欢的工作?
如果你参加工作的时间单位叫做“工龄”,那么“3232”指的就是你的“职龄”,如果你的“职龄”从高中开始,那你进入职场上手的速度一定比大多数同龄人更快。
相反的,即使你到了四十岁,如果内心并没有“职龄”这个意识,你依然会在“我能做什么”的圈子里反复兜兜转转,成熟的只是外表,内心依然焦躁。
当你回顾了一下自己的职场历程,你发现职场最大的难题不是“老板太坏”,“同事讨厌”,“工资低”,“加班多”……这些都能随着你的成长而有不同的理解,职场真正的难题是“莫名的焦虑”,所以解决焦虑,让自己心无旁骛,便能更坦然的面对未来。
如果你此刻在焦虑工作是否适合自己?你可以试试问自己上文中的几个问题。
如果你还未进入职场,你可以用“3232”的方法试试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
我知道你进入社会之后的每一步行走都很辛苦,那就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不必在别人的天空里跌跌撞撞。
你的生活应该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别人的指导!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也不一定正确,方法总是因人而异,那不过是从别人的经历总结出来的结果,也谈不上经验,所以请有经验的各位大神赐教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