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这些话你肯定时常听到,或者有可能你也经常说,“我的老板是个傻子,什么都不会!”“我老婆烦死了,我每天下班已经很累了,回去还要听她唠叨,我真不愿意回家!”“我的老师太过分了!留了那么多作业!”“我的学生怎么就听不明白我讲课呢?愁死我了!”“我的孩子是个懒汉!什么活儿都干不好!在家就只能吃喝睡,让我很累!”……
或许你已经意识到了,这些抱怨甚至指责性质的话一出口,不仅没有帮助你解决现有的烦恼,反而恶化了你与领导、同事、家人、学生或者老师的关系?你明明读了不少相关的心灵鸡汤,也知道了恶语冷三冬,温言一春暖的意义,但是遇到相同的情景时,你还是不由自主地陷入条件反射的伤人语言控制之中?
人际关系的协调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语言的沟通。说对了话,那就是为黑暗中寻找皎洁月光的彼此打开了一扇窗,满天的星辰都在望着关系和谐的你们笑;话说的不切合对方需求,无异于将本就僵化的关系筑成了一堵坚不可破的墙,再多的爱与交流的渴望都无法顺利传递给对方。
怎样进行有效且有爱的沟通?
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一方面当自己有需求时,要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反馈,而不是批评、指责甚至侮辱他人;另一方面当被别人批评、指责时,要耐心地倾听,不将之当作批评和指摘。进行这两种沟通时,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卢森堡博士还提到,要做到以非暴力原则进行沟通,首先得树立以“爱”解决问题的信念。这种信念不是我们常说的“我这都是为你好,你怎么就不听我的?”这类话,而是深信通过观察对方的话语和感受对方的处境,积极发现对方的需要,提出合理的请求等相对客观、冷静和关爱的手段,能有效避免二次伤害的产生,提高饱含爱意的沟通的品质。
同时,他还提醒大家,即使读了这本书,你知道该怎么进行非暴力沟通了,也必须多加练习。一开始,你觉得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或者分析别人的感情,会觉得很尴尬,担心别人说自己自私,但事实证明,人们在无效的沟通和直率(但不伤人)的表达之间,大多认同后者。所以你得相信,你的情感表达或者你的倾听分析,对对方来说很有意义。
其次,卢森堡博士回答了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即使多加练习了,为什么还是会失败?我掌握了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谈话模式,可对方不按套路出牌,根本不符合我的排练预期啊?他认为,失败的沟通是肯定的,但人对有限沟通的渴望也永远存在,每一次失败之后你其实都可以试着换换其他的方式分析自己或者对方,总能找到比较好的打开谈话的模式。这需要爱,也需要耐心,尽管你会有时感到沮丧和无助,但最终你你得原谅自己,鼓起勇气,再次面对问题。因为你要解决问题,你爱对方,你选择做这件事,是因为它对你有某种意义。
结合《人性的弱点》,反复读这本书,发现沟通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有些人的确天生情商很高,能轻松化解谈话中的危机,但更多的人需要注意自己语言中存在的威胁和潜在的暴力。因为语言暴力,不仅使听者受伤,也会反噬自己,不但阻挡了别人爱你,也使你无法正确面对自己的弱点。
试着用非暴力来沟通,好好与人说话吧!你会发现墙越来越少,窗越来越多。
附:非暴力沟通模式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
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我感到……”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
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你(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你感到……”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行为:“你是否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