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从市场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位满脸尽是沧桑的老人在修鞋,岁月在老人的身上刻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只见老人放了一块旧布在膝盖上,坐在一张小矮凳上认真地修补手中的鞋,那专注的神情好像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在旁边放了一些简单的工具,就这样端坐在巷弄入口旁。此时正值午时,烈日当空,他小小的修鞋摊连一点遮阳的装备都没有,而老人仿佛并没有在意,一脸平静地忙活着手中的工作,这工作就是此刻他手中拿着的一只坏掉的旧鞋,显然这也是唯一的工作,中途没有看到其他人来过。
现在处于如此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人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一些新的衣服鞋子买回来还没穿过几次,就又忙着购入新的了。衣橱里很多都是半新的服饰被主人冷落后纳入箱底。鞋子之类的就更不用说了,先不要说穿坏了,很多都是半新的或觉得过时了就不穿了,为了跟上所谓大众潮流就扔掉脚上还很新的鞋子,也就谈不上拿去鞋摊上修补了。因为根本来不及穿坏。旧鞋通常都是被人所嫌弃的,正如弃之如敝履。
所以伴随着时代变迁,经济生活越来越好,人们对于物质消费也是大手笔。记得读书时候自己的凉鞋穿坏了也会拿去修好,雨伞坏了就去查找有没有会修伞的人,直到不能再修好为止。谈不上是节俭,只因我是念旧的人 ,对于陪伴我一段时间的物件我都舍不得,可能是人与物之间的感情吧。不过今天见到那个修鞋老人让我想起读书时候老师的教诲,看着老一辈一路走来经历过生活的艰辛,明白要惜物爱物,能用的就不要丢弃,这样造成浪费的同时给环境带来污染,也给环卫工人加大工作量。物力维艰,一丝一缕当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