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次——我如此酣畅淋漓地吟诵一通诗词!
要不是《诗词达人》这个节目,我估计要背出这么多古诗还要晚好些时候,更奢谈对它的一点热爱。更为幸运的是,凭我那点诗词储备,竟也在高手如林的“诗词达人”中获得名次,这一点满足无疑顿时大增了我对诗词的喜爱!
细想下来,直至今日我对诗词始终没有那种纯粹的痴迷,也没有认真地下一番苦功夫。我爱古诗词那优雅的辞句、深刻的意蕴和幽远的古韵,但却也不愿埋头苦记。
我脑子里仅存的那点古诗句,和众多的学子一样,得益于教科书上印着的那一篇篇经典诗词,得益于那几大张高考必备古诗词。
我以前的老师向来很重基础,对于这种必要的、基础的事物一向是扎扎实实——不定时抽背、默写,使我们不得不努力记背。我对我那严苛的小学老师记忆尤为深刻——老师不光叫我们背古诗,甚至一些他看到的优美的段落也要求背诵,他当场亲自检查,背不出来还会被他留下不惜让我们饿肚子接着背。
那时虽然我对古诗词并不怀多少好感,但正是在这种卓绝的努力下使我记下了好多古诗词,而且深刻,以至至今也能轻松吟诵。
有时候强背古诗词真是万分痛苦,但背出之时却一阵成就感涌上心头。
要是遇着些够文艺的老师,讲课之中讲到一首古诗,或许就会顺带出一个相关的故事,不由激发我们极大兴趣。讲到“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他就向我们绘声绘色地描绘着“一位威武的将军夜行途中听得风声,就迅速张开弓箭向前射去……”后来将军又怎么样了?他于是接着说道“白天将军再去寻射出的箭,哪有什么猛虎敌人?那箭正好深插进石头中呢!”这个娓娓动听的故事让我们感觉无比奇妙——我们心中也不由赞叹那威武的将军,悄然间也就很好地记住了这首诗。
初中的老师更是富有诗书气质,上课时时不时吐出来一二句隽永的诗句。当他说出“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时,我仿佛就置身于那幽静的小巷,看那杏花绚烂,嗅春日芬芳,那种春的美趣顿时就展现出来了!当他读到“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我们听着也激昂起来,仿佛化身手持利刃的猛士!
课余的一些习题,也常有一些作者相同而我们没有读过的诗词,读着这些新诗,不时又偶觅几句佳句便感欣慰。眼前一新,使我对诗人有着更好的理解,即使没有答出题目我也心甘情愿。
正是这样的学习经历,使我悄然间对那古诗词生了感情,每每读书或日常之中遇得一句好诗便有意地去记去查找,有时候读到动情处也感到那句子也是有灵性的。
我想诗意就从这样一句一句的背记诵读中出来了!
可是这样读诗背诗解诗的情景大概不存多少了罢!现代社会的我们为各种功利忙碌,对于费时费力又难见功效的诗词自然抛却脑后。我们过着繁忙的生活,铆足劲儿拼,带来的却是内心日渐空虚,并随着这种飞快的节奏不断空洞。
这样的生活了无生意,因此我们对诗意就显得尤为饥渴。然我们却不愿特意在诗词中度安度时光。相反充斥我们生活的却是各种网络媒体的段子、被不断翻炒的鸡汤文,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同质化浅俗的内容更是汹汹而来。何处才有原创清新脱俗字句来滋养我们疲乏的心灵?
我想随处可找而为我们束之高阁的诗词就应该被我们重拾起来。
那些句子,独一无二,是古圣先贤思想智慧之映射;是历经万难人生之诠释;是精致锤炼声韵之吟咏;是穿越时空应当铭记的经典……
我们自豪地宣称这些诗句是我们民族的瑰宝,那么于文化传承、于后辈责任我们都应该多读诗,把这悠远而动人的文明流传下去。
当我们把一颗躁动的心沉静下来,去细细地地咀嚼、去深情高唱那些句子,诗意就在这须臾之间产生了。当我们细心琢磨这些诗句,也就从中读出了诗人跌宕不凡的一生,从而给予我们今后行进路上的启迪。当读诗成了我们的习惯,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而难以割舍时,我们的气质涵养就升华了。当全民都热爱读诗时,整个民族的诗书情怀、礼仪风貌就养成了……
文明开化的今天,文化高度自由,诗不再是王公贵族的特权,而是人人共享的精神文化财富,全民都该行动起来,吟诗高歌。而不应让其只是教授学者的绝技,又成为一孤独者的事业!
可喜的是,《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向我们重新诠释了诗词之韵、之美,给日渐干枯的我们带来一阵东风!
是时候该返璞归真了!
让我们以此为契机,重拾古诗词,重新品味古典之美,让诗意溢满人间!
201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