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去参加了一个讲座,关于上海石库门的形成与空间组织性特征。一种类似真人图书馆的形式。主要是从石库门怎样发展起来以及其中串联起来哪些社会现象,与当时社会环境有哪些联系等。再谈到了城市更新,专业建筑师的困境等。给我这个感性的人提供了一个理性的思路。
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老建筑是不可再生的,保留老建筑不仅是保存了一份建筑样式,保留了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情感承载体的保留。我更多的是从情怀,记忆等方面来考虑建筑的保护问题。当然我也不是说非要让人把所有都保留,因为毕竟有些建筑年久失修,很不安全。但是就我个人来说我更喜欢实地情景再现地去回忆在此间发生的过往,而不是靠着几张旧照片以及别人口中的述说来重现昔日。
石库门为什么会死?个人觉得并不是因为它的设计不适宜人居住。而是制度以及一开始建筑的质量。建筑木质架构造成了房屋的使用年限有限。历史原因造成了独门独户一幢被分给了几家人,太过拥挤。繁衍造成了一大家族住在一栋楼,而人的小富即安心理造成了后代难以通过打拼去创造更多财富去分开另住。所以不大的空间被越来越多的人填满,过度消耗房屋的使用质量,侵犯了人与人之间的私密空间。都导致了石库门里的人越来越不满于自己的生活状态。
我觉得现在的建筑师缺了点人文关怀,其实不是建筑师缺,而是开发商以及主导者缺。建筑师没有自己独立的设计主导权,被开发商的利益所左右。蛮可悲的。
另外,我们何时能有类似高迪一样伟大的天才建筑师呢?
暂时想到这些,很不全面,太晚了,有点困了,要睡觉了!下次想起了再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