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烦恼?孩子放假回家后房间里乱成一团,衣服、书本、零食到处乱放。让孩子收拾下房间,他还振振有词:我的东西我知道怎么放,不用你管。
殊不知,房间有多脏乱,心情就有多烦躁;房间有多整洁,学习效率就有多高。
保持房间的整洁有序,虽然是生活小节,体现的却是一个人自律积极的人生态度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破窗效应”。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比如,一幢建筑有少许破窗,如果不及时修理好,破坏者便会破坏更多的窗户,甚至闯入建筑内胡作非为。再比如,一条人行道上如果有些许纸屑不被打扫,不久后就会有更多,最终人们会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与此类似,生活的无序和邋遢,往往也是从一些琐碎的“不加维护”开始的。衣柜里胡乱堆放的衣服、厨房里没有洗的碗筷、地板上随意丢弃的垃圾……不整洁的房间,在很多时候,不只是懒得收拾这么简单,它会成为孩子人生的第一扇“破窗”。
有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生活中的很多细节,脏乱的房间会给孩子造成很多负面影响,比如:
1.物品摆放杂乱无章,用的时候找不到,降低做事效率
随手乱放东西当时很省事,但是过后找起来就头疼了。孩子在找学习用品、衣服上浪费了大量时间,就会降低做事效率。
2.导致孩子脾气暴躁
试想一下,每天放学回到家,看到房间里都是一片狼藉,孩子多半心情烦躁,无心学习。如果再找不到急用的东西,发脾气是自然而然的事。
3.规划不好生活,也很难规划好学习
整理房间需要有合理的规划,没有规划能力的孩子,在学习上也会没有头绪,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哈佛商学院调查显示:课桌收拾得整齐的孩子,往往成绩优异、乐观开朗,因为整理使他们学会规划,更有耐心。
4.间接影响孩子的仪表
房间的整洁度还会间接影响孩子的仪表。同样是穿校服,有的孩子校服干净平整,有的孩子校服则又脏又皱,形成强烈的反差。如果孩子长期不注重仪表,会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和自信心。
曾国藩曾说:“不好收拾,是败家气象。”房间是与孩子联系紧密的小环境,而环境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整洁的环境让孩子积极、上进,脏乱的环境则会让孩子懈怠、迷茫、无助。所以,家长切不可对孩子房间的脏乱现象熟视无睹。
心理学家说:“孩子不爱打扫房间,说明他还没有摆脱儿时对家长的依赖,料想肯定有人会在后面替自己打扫,替自己解决问题。”
既然打扫房间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学习成绩都有这么重要的影响,那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引导孩子打扫房间呢?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无一例外地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有自己喜欢的设计和造型元素。因此,家长如果能尊重孩子的选择,按照他喜欢的样子打造一个专属他的房间,他肯定会乐意居住和整理,至少刚开始几天是这样的。
第二,帮孩子规划打扫区域并分解打扫房间的步骤。
要求孩子收拾乱糟糟的房间,他可能在开始动手前就想放弃。对此,家长要有耐心,不妨先让孩子明确行动目标,然后依次收拾较容易收拾的几个小区域,比如先收拾穿衣服的角落,然后收拾积木堆,最后收拾凌乱的床。将步骤进行拆分,可减少挫败感。
不要笼统地告诉孩子“把玩具捡起来”。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指令能让孩子立刻行动起来且信心满满。
第三,让孩子体验不打扫房间的后果。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最好的办法是让他承担不履行责任的后果。比如,孩子不把脏衣服放到洗衣筐里,那么他就没有干净的衣服穿;不把玩具放到收纳箱里,找不到的话就不给他买新的;找不到作业本,只好重新写或第二天接受老师的惩罚……有过几次教训,孩子就会意识到打扫房间的重要性了。事实上,孩子只有体验到脏乱的房间给他带来的严重后果,他才会有动力去打扫。
第四,家长要以身作则。
如果家长的房间凌乱不堪,孩子就会效仿,此时家长的教育往往无效。
一位妈妈见儿子放学回到家乱扔靴子和书包,责备道:“不要到处乱丢,找不到了又是麻烦!”儿子反唇相讥:“这是遗传基因造成的,我也没办法。”回头看看自己不叠被子的床,妈妈只好闭嘴。
孩子的房间与整个家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洁度通常不会有太大的反差,所以,要求孩子的房间整洁,意味着给全家来个大扫除,全面改善家居环境,整体提升全家的居住质量。这样做是值得的,因为优美的环境能给孩子积极的影响,同样可以给家长以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