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有吃就有拉,对于宝宝而言,观察大便的情况既能了解孩子的摄入情况,一些时候大便性状改变也提示着一些状况。
因为大便不仅和吃进去的食物有关,同时也反应着肠道菌群的“做工”,反应着身体其他方面对食物消化做出的“贡献”。
(但大便只是一个征象,不能只看大便来了解孩子的状况,在一些情况下,单纯是大便性状颜色的改变也不代表孩子出现了需要医疗干预的状况,需要结合孩子其他方面的情况。)
通常来说,我们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孩子的大便:
我会把正常大便颜色称作是“黄绿色调色盘”,因为它有时偏黄有时偏绿,有时介于两者之间。通常担心的绿便并不就代表“摄入不足”,而是要结合孩子的成长状况,如果只是一天中的某次大便,或几天中有几次绿便,而孩子精神好发育佳,那么通常都是正常的。
正常大便会有软糯花生酱状,也有稀水状,有时候也有蛋花状,纯母乳的大便能成形的较少,有时候奶粉宝宝的大便会更成形一些,无论母乳还是奶粉,只要不干结、不造成排便困难,并不认为是便秘。
在早期,一星期大的孩子每天可能会有3-4个一元硬币大小的大便量,排泄时,可能少量多次、也可能一次多量。
纯母乳的孩子在头几个月,每日大便次数可能比较多,到一个月后,有的孩子会转为几天一次,甚至更久时间一次大便,但尿量正常,发育正常,精神也好,这通常被称为攒肚子(我们最忌会推一篇详解攒肚子的文章)。间隔时间长的一次大便量,自然会比一日多次的大便量要多,但性状仍旧软糯,而不会硬结干燥。这些状况都很常见,并不代表不正常。
因为正常大便在颜色、性状、次数和量上的存在很多不同,并不能简单依照某个标准去说大便不正常。
基本上,孩子各方面发育良好,只是大便的次、量、色和周围孩子有所不同,也不代表孩子不健康、需要干预。
但是如果之前一直是某个状态的大便,在某时突然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则要考虑其他的可能性。比如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会让大便次数陡然增多,孩子通常也会因不适而哭闹或精神变差。
对于大便,我们不需拘泥于“标准化”,孩子所吃食物的变化(包括纯母乳的孩子,母乳虽然相对稳定,但仍旧是“活”的),孩子所处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变化,让身体随时在应对不同的环境刺激,大便在以上提及的状态内有所不同并不代表不正常。
而有时候虽然大便有些小变化,但孩子精神状况仍旧很好,说明孩子的身体hold得住变化,我们也可以继续观察;反过来,即便大便没有什么变化,可孩子的精神明显变差还哭闹,我们一样需要引起重视。
因此在育儿过程中若有担忧,不妨询问专业人士,在必要的时候去看医生,本身就是对自己和孩子负责的表现。
在真实个案中,有个别孩子出现体重长期增长不理想,同时伴随大便可能时有血丝,医生也会考虑是持续过敏造成的发育不理想。但这些都需要结合医生的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来整合判断。
这里简单列出妈妈们遇到的情况和应对这些状况的初步的建议:
频次陡然增多——怀疑腹泻
若频次过多,孩子精神很差,尿量急剧减少建议立即就医,脱水会是严重的状态。
若频次相较之前多,但孩子仍旧接受哺喂,尿量正常,精神尚可,可以考虑观察,但状况加重或担心就要立刻就医;
一般情况下,腹泻期更需要哺乳,妈妈可以咨询身边的泌乳顾问获得帮助。
大便里有血丝(没有吃胡萝卜之类染色食物的情况下)——怀疑消化道出血
观察孩子肛门,是否有裂口,有时候大便喷出可能造成小撕裂,而让大便上浮于表面的血丝,可以在伤口上涂非处方的消炎药膏。如果是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引起的肛门出血,还要同时调整饮食,严重便秘需要就医;
发育不佳伴随大便血丝的情况,也请考虑就医,并同时咨询泌乳顾问,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长期绿便但体重不长——需要回顾哺乳史
可优先询问泌乳顾问,厘清哺乳状况。
大便偏灰白——怀疑肝胆疾病
有这种情况请就医。(5月我们会推一篇这种情况相关的文章,敬请关注。)
小福利:附一张来自台湾儿科医学会的“大便卡”,帮助妈妈判断,看到哪些颜色的大便时需要立即就医,因为他们有可能出现肝胆疾病。(以下1-6是不正常的大便,7-9是正常大便。)
在哺育中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可以咨询您身边的泌乳顾问,基于专业和伦理,她们不但应充分考虑母乳作为常态哺育的重要,也应在发现需要转介的状况时提醒您注意。
娃咋养【孕产育儿专家服务+产前产后专业护理+早期教育+优质孕产婴产品】四位一体。提供:生产教育、母乳哺育咨询、孕产营养、月嫂、产后康复等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