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教师的依赖度较高
教学目标从教师的视角进行描述,教学内容的实施更侧重教师主导,教学活动的开展更侧重教师的组织,教学评价也主要由教师掌控,自然这种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教师的依赖度更高。
更依赖教师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没进入教室,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教师不创设情境,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教师不引导,学生不知道做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这与学生不知道学习目标有很大关系,如同旅行,已经上路了,学生不知道目的地,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为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常常绞尽脑汁创设情境,寻找案例、视频、图形、故事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紧跟教师的节奏,教师还会再设置新的情境,引导学生跟着自己走下去。
更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
“概述光合作用的概念”“阐明光合作用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自己清楚从哪些维度进行“概述”,也清楚如何“明”虽然创设了情境,学生知道了要学习光合作用,但是具体学习哪些内容,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学生还是不清楚,只能听教师讲解和分析。
课堂上,教师首先分析光合作用的概念,从中挖掘出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找出其中发生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然后通过资料,讲解光合作用的条件和场所,同时利用图示再现光合作用的过程;进而总结光合作用的本质,最后总结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一节课下来,对教师来说是环环相扣,从概念到过程,从表象到本质,从影响因素到实际应用,教师心目中的教学目标都涉及了,教师的作用发挥得淋尽致。从教师的角度说,教学目标已达成。
而对学生来说,他们整节课都处于被动的状态:教师提供资料学生分析;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绘图,学生做笔记直到本节课结束,才恍然大悟,才知道原来光合作用需要学习这些内容不排除紧紧跟着教师节奏的学生,也达到了教学目标,基本掌握了光合作的内容。但肯定还有一些学生,没有跟上教师的节奏,或者由于某些原因游离在课堂之外,本节课的目标很难完成如果教师的讲解能力平平、教学组织能力有限,那么整个班级教学目标的达成就会大打折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如果仅仅是教师清楚,没有从学生现角进行描述,没有转化为学生清楚的“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的实施必然更多地依教师的作用,依赖教师的设计和组织,依赖教师的讲解与分析,学目标的这成对教师的依赖度较高,长此以往,学生思考、探究,分析、判断的意识和能力就会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