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一座令人景仰的圣山,人们将他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继古希腊文学、莎士比亚之后的第三个高峰;《战争与和平》,世界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它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的三部长篇小说(《安娜·克列妮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中的较早的一部。
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的雅斯纳雅·波利亚纳庄园,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在姑妈的养育下长大,接受着典型的贵族式家庭教育,16岁时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后又转至法律系,但因迷恋社交、迷恋哲学而有些影响到了学业,终于在1847年退学,回到了他的老家,并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时光。
1851年,他以志愿兵的身份去高加索地区服兵役,参加过与当地山民的战斗,两年后被提升为准尉。克里米亚战争时,他又自愿来到塞瓦斯托波尔,在要塞中任炮兵连长,表现十分勇敢。1856年,他以中尉衔退役,此后游历了西欧诸国。回到庄园后,他先后进行了一些旨在解放农奴的改革,但因得不到农民的理解而收效甚微。1862年9月,他与莫斯科一位医生的女儿索菲亚·安德烈耶夫娜·别尔斯结婚,从此过着恬静淡泊的庄园式家庭生活,并开始专心创作《战争与和平》,经过六年艰苦的创作,《战争与和平》终于在1869年问世,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在这期间以及后来的生活中,列夫·托尔斯泰对于生活的意义开始怀疑,对贵族的生活方式感到极为厌恶,由此开始了漫长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过程。在《安娜·克列妮娜》等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表现出了对于社会的批判,并宣传了他以博爱和不以暴力抗争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从而达到了俄国,甚至全世界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1910年11月10日,对庄园生活深感绝望的八十余岁的老人托尔斯泰,终于离家出走,想要彻底的改变当下的生活方式。但却最终在路上不幸死去。一个时代伟大的文学大家,就这样离我们远去了。
《战争与和平》,仅从小说的题名来看,这就是一部史诗。自人类出现以来,战争与和平便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题,如同生与死、爱与恨之于个人生活一样。托尔斯泰的小说广泛的描绘了自1805年至十二月党人起义前夕,俄国社会生活的画面。这里的“战争”是指1805-1812年间俄罗斯与法兰西之间断断续续的战争,直到库图佐夫率兵彻底摧毁法国拿破仑的军队;这里的“和平”,是指这段时间里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从贵族阶级的舞会、出猎,到普通士兵的战斗生活和农民的日常劳动。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家庭,青年时代又与上流社会联系紧密,他自然十分了解上流社会的人们的各种礼节。
另外,他又刻意接触底层的人民,主动去到底层人民中去体验生活的不易,使他又具有了一般贵族所没有的对人民生活的熟悉和理解。可以说,无论是对“战争”还是“和平”,托尔斯泰在写作这部巨著前都已经有了深厚的积累和深刻的体验。他在写作《战争与和平》之前已经出版了一些书,都在当时受到了读者的喜爱,这也为他在以后对于《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中更加的得心应手。
《战争与和平》以库拉金,罗斯托夫、鲍尔康斯基,别祖霍夫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为情节主线,恢弘的反应了19世纪初期的俄国社会生活。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让他的五百余位人物来回穿梭其间。构成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作者歌颂了俄罗斯人民抗击拿破仑入侵的人民战争的正义和胜利,并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置于战争的特殊时代,通过其言行和心理,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出现最多的是四大家族以及与四大家族有关的贵族人物,其人物之众多,关系之复杂,可谓令人惊叹。他们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为趋附宫廷、投机钻营的库拉金家族,他们漠视祖国的文化,在国难当头仍沉湎于寻欢作乐;一类是另外的三大家族,尤其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安德烈和彼埃尔,是接近人民、在危难关头为国分忧的人物,他们甚至能挺身而出,为祖国献出一切。在赞美这一类型的贵族精华的同时,作者也描写了普通人民中的杰出代表,这些普通的官兵在战争中体现出的朴实勇敢、高尚忠诚的品质,与那些身处高位却卑鄙渺小的贵族统治者恰成鲜明的对比。
《战争与和平》描写的有关战争的大场面是无与伦比的,作家在短短的一两个章节中,就能将数万人拼搏的战场写的有声有色。作家又能在几段看似简单的叙述性文字中,准确地交代出一个个关键的政治事件和历史转折过程。与此同时,托尔斯泰又能深入到每个人物的内心深处,让客观的历史画面描写与微观的人物心理历程互相媲美。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性格发展合情合理,他的这一艺术手法,后来被车尔尼雪夫斯基概括为“心灵的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一说法,我们通过文中安德烈和彼埃尔等人深刻的内心反省过程,就可以感受到作者自身,也就是托尔斯泰本身自己对于内心灵魂净化的轨迹。与对道德情感的描写相关的,还有托尔斯泰的道德学说,即所谓的“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是在托尔斯泰的晚年最终形成的,但其中的一些主要内容,如博爱、不以暴力抗争等,在《战争与和平》中已有了鲜明的体现,如作者通过卡拉塔耶夫的形象就宣传了他的勿抗恶思想。列宁曾评价说列夫托尔斯泰及其创作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而我们也可以说,《战争与和平》在某种意义上正是托尔斯泰追求道德完善之心路的一面镜子。
托尔斯泰是不朽的代表,《战争与和平》更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屹立不倒。